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661 0
2016-09-01
  一、金融改革发展机遇
  2015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出台“金改40条”发布后的首个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区内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流程等改革创新举措,体现了外汇管理简政放权,由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方式转变。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这一改革举措为金融监管创新和简政放权在上海加快推进打响了“头炮”。2016年2月,上海保监局出台《上海市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将原先已在自贸试验区实施的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分支机构设立备案制管理、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备案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全上海市范围,进一步简化其他事项备案材料,为保险市场主体营造了便利的制度环境。紧接着,上海银监局也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银行业市场准入相关报告清单》,对截至2015年末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相关报告事项进行系统梳理,调整部分事前报告事项为事后报告事项,探索简政放权,提高了监管服务效率。
  为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释放市场活力,2016年年内上海还将争取推出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机构扩大开放。
  与监管创新同步的还有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2016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等9家上海地区的银行率先尝试,就银行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审慎管理要求等建立同业协调与自律机制,促进上海市跨境金融服务合规开展与公平竞争。该实施机制将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后续将视情况复制推广至全上海市所有商业银行。
  在“金改40条”推动下,各类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等在上海自贸区加速上演。上海黄金交易所继推出国际版之后,最近又推出了“上海金”人民币集中定价交易,首次实现以人民币作为黄金基准定价货币。这一创新举措有助于完善国际黄金市场价格体系,提升人民币作为黄金计价结算货币的地位,有利于促进构建多层次、更加开放的中国黄金市场。
  随着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扩展,本外币一体化自由贸易账户的金融服务已经实现。目前,上海已有44家金融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的相关金融服务。到2016年4月底,自由贸易账户已有5.1万个,提供了大量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其中仅跨境结算一项业务金额折合人民币就达5.8万亿元。
  以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为引领,进一步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积极完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金融资源高效配置、金融市场深度融合,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成为未来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头戏。
  二、文化贸易投资亮点
  2012年投入建设的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在日益为海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展览、博览会所熟知,已与佳士得拍卖行等国际顶尖客户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下一步交易中心将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动上海文化贸易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将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建设成全国最快捷高效的艺术品进出境通道。
  落户上海外高桥的交易中心成立之初就以自贸区与保税区叠加效应谋突破,深耕自贸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创新“试验田”。艺术品保税仓库一期自2013年7月投入运营以来,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累计进出库货值已达130亿元。艺术品仓库二期,体量达6.83万平方米,预计2017年建成,将成为全球体量最大的艺术品仓储设施。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划向上海市中心区域及其他省份快速拓展。
  交易中心是上海积极推进自贸区文化贸易先行先试的代表性企业,加快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已成为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亮点之一。
  2015年上海市商务委联合上海市委宣传部,首次发布了《上海市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修订完善了“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摸清了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2016年上海还将开展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挖掘一批市级优秀文化贸易骨干企业,继续拓展境内外文化贸易渠道,修订完善与文化贸易相关的扶持政策,通过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发展专项资金、文化“走出去”专项、文化创意发展资金等,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入调研一线文化企业,挖掘企业的政策需求,协调解决文化贸易企业在通关便利、金融保险、结汇付汇和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困难。
  三、制造业投资机遇
  2016年5月10日,上海市亮出了自己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未来5年,上海市将建10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00座智能工厂、创1000项高端工业精品。过去30多年,制造业在上海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下滑,如今,上海打算扭转这一势头,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使得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
  2016年5月10日由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的这份文件,正式名称是《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作《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相当于上海今后5到10年工业发展的纲领。同时,这也是国内第一份聚焦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
  目前,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GDP的比重约为27%,要守住“25%”的底线,无论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是上海的现实状况,都不能“为保而保”“为量而量”。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制造业划出的“25%”的底线,主要用意是突出制造业的创新主战场地位,防止产业空心化。因此,创新和高端化成为上海制造业实现新突破的主要依靠实属必然。
  根据《实施意见》,未来5年,围绕“优化供给结构”“补齐创新短板”“推进供需协同”“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等“六个着力”,上海在制造业领域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其中多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关。
  制度创新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对上海制造业而言,制度成本或许也是最大的成本。为此,《实施意见》首次提出,要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平台,研究推出一批“工业改革创新事项”,使得自贸区成为实体经济制度创新的高地。拟议中的政策,包括放宽工业准入、建设工业预警体系、推动工业企业跨国并购及融资等。同时,围绕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安排,《实施意见》要求上海制造业能用足、用好政策,抓住机遇,加强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优势作用,在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普惠税制、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6年,上海制造业将处于筑底阶段;2017年有望企稳并逐渐回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