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821 0
2016-09-04
 而后人所加的部分,就显得稍微啰嗦。例如王应麟笔下的唐朝:“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二十四个字概括近三百年,而时间差不多的明朝,则用了三十六个字,稍嫌啰嗦。
  尤其是清史部分,“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西汉二百多年,只用了十二个字,清朝不过多几十年,却用了48个字,啰嗦了不只一点点,例如讲康雍乾盛世的“民富安,治绩夸”,完全是累赘。
  当然,也不能怪后来的编者有所偏重,其实,任何编者都会有这么一个困惑,对于和自己相近的朝代,总是难以取舍,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古代的容易简化,近代的则看不清了,这和历史视野有关系。
  有路可循
  提供了学习历史
  正确途径
  在将近五百字的微缩版中国通史之后,难能可贵的是,《三字经》还提供了如何系统掌握中国历史,如何阅读中国历史典籍的路径——“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中国史籍确实浩瀚如海,一一细读不太现实,所以主张“读有次”。首先,有四部经典要掌握,即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写得最好的纪传体史书。再怎么简略也不能简略这四部。后面的十几部纪传体通断代史实在难以一一阅读,那就靠《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在今天都已经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经典,其实,当时司马迁在编撰它时,是作为干部历史读本来编的,是给读书人省麻烦的。曾国藩给子弟的读史建议也如此,前四史必须读,后面的就靠《资治通鉴》这样的“简明读本”了。
  当然,今天的孩子,是不太可能要求他们系统阅读学习前四史和“资治通鉴”了,该怎么办?
  怎样消化袖珍通史?
  靠故事讲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