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
他们捧着手机,……我凑过头去,妈妈喊:快点,早读要迟到了! 晚上,他们捧着手机,……我凑过头去,爸爸喊:快点,去写你的作业! 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
这是江苏常州六年级学生费东写的一首诗《手机》。虽然很简单,却将家长沉迷于手机,对孩子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的态度刻画的淋漓尽致,一时间触动了许多父母的心,更让我们深深反思:我们的孩子需要陪伴,而我们,更需要“吃药”。
没错,一定要吃药,而且是两种。
一种是专治“失忆症”,忘记了父母的责任,忘记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是短暂的
还记得那句曾在朋友圈被转无数次的话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引发了无数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拼事业,无暇照顾咿咿呀呀学话的婴儿,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孩子可能已经睡着了。接下来,孩子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了,为了减轻家中老人的负担,孩子一早被送进学校,晚上很晚才回来,吃饭、写作业、睡觉,剩下的,留给亲子共处的时间还有多少呢?等到孩子上了初中,父母的工作也稳定,不用为生计而奔波的时候,你和孩子之间,还能开始愉快的聊天吗,孩子会不会觉得你很烦呢?孩子已经不情愿被家长管了。
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要学会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不浪费每个他们成长和闪耀的瞬间。所以,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刷朋友圈了吧,多陪陪他们,哪怕是几分钟、一分钟。
陪伴不是挂在嘴边的说说而已,而是尽自己所能,实际去做。陪伴也不仅仅是在他身边,而是要和他一起感受,一起分享彼此的心情感悟。
第二种是专治“暴怒症”
许多父母与孩子沟通仍然是摆出一副“老子”的架势,总是带着命令的语气,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迁怒于孩子。殊不知,
父母越强硬,孩子越逆反。
“爸爸,你给我讲讲这本故事书吧,我想听”。“哦,一会爸爸给你讲,你先自己看吧”。“不吗,爸爸,我现在就想听,你给我讲”。“一会再讲,我上班累了。”“我现在就要听,你给我讲…给我讲…”“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烦死了,走开……”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上演,可孩子有什么错呢,这些都是家长的错,不经意就连累了孩子。不仅如此,有时还会因夫妻间的口角迁怒于孩子,或者将工作中的不满和情绪撒向孩子。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心总要找个发泄口,而弱小的孩子就成了你发泄的对象。 其实,发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反还会使本来就不牢固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到底该如何做呢?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如果让自己更加理智呢?
批评孩子可以,但不能情绪化
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你看得心烦意乱;
“咣当”一声把你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心疼不已,气得火冒三丈;
五颜六色的颜料刹那间飞上了墙,优雅的墙面,被涂得花花绿绿,你眼珠子就要夺眶而出,感觉这就是世界末日,世界大战就要爆发……
糟糕、糟糕、太糟糕了,你怒气一下子冲上心头,发疯似的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被吓的哇哇大哭。这样情绪化,孩子会害怕,夜里会做噩梦,恐惧的心理比做错事更可怕,更让家长担忧。即使孩子没有生活在责备、羞辱之中,他的心灵也是脆弱的。
孩子做错事,不管这件事令你多么气愤,都不要“迁努”于孩子,试着压住你心中的努火,用平缓的语气,告诉孩子,
学着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已去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批评要就事论事,切勿人身攻击
好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对老师撒了谎,结果被老师实破,告诉了家长。孩子回来后,家长就开始发火,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做作业。有时,家长会忍不住有暴力倾向,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托拽着,硬把孩子赶出了家门,说不要他了。
只会打骂孩子的家长,最无能。其实,他们也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对待孩子。“打打才长记性”这句话,让很多家长走进了“严教”的误区,放下棍棒,柔情也可以如钢。
批评要适可而止,及时给孩子鼓励
有的家长,一批评起孩子来就没完没了,不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忘记了及时给孩子鼓励。孩子不是你的囚犯,没有义务整天听你絮絮叨叨,更不是发泄情绪的“出气筒”。何况,是人都会犯错,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试验错误的过程。你只要看看那些成功者的事例,就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错误当中走向成功的。
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孩子的一点小过失,就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起来。要多鼓励孩子,正面引导他去抓住每一次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你的一句鼓励的话,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失忆”的父母,请转身等等孩子,有你相伴的时光是孩子心里最美的记忆;“暴怒”的父母,请冷静三秒钟,你的微笑是孩子心里最美的图画。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或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正想要批评教育他时,请理智思考一下: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是最小的,孩子背后的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差距才是千差万别!
家长必读(ID:czdkuaile)原创作品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