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31467 6
2016-09-07
如题,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本)过程中,刚开始阶段,总是被第一章的GDP核算的几个恒等关系给绕晕。

但只要熟读课本,对于总收入=总支出=总产出还是比较好懂的。

难就难在,按支出法,Y=C+I+G;按收入法,Y=C+S+T(扣除了转移支付)。
然后,有的讲义直接讲到,从总需求的角度,总需求=总支出=Y=C+I+G
                                      从总供给的角度,总供给=总收入=Y=C+S+T。

总需求=总支出,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有需求才会去支出。但是总供给=总收入,特别是等于C(消费)+储蓄(S)+政府净储蓄(T)就不好理解了,储蓄和总供给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呀?

我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始终有这个疑问,看好几遍书,在网上搜,都不得其解。比如论坛里面的这两个帖子,虽然回答者不少,但我觉得都没有讲得特别清楚。(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00775-1-1.html 以及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2571-1-1.html

因为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我就在论坛搜认可度比较高的公开课,包括圣才的、央财徐华的、北大张延的,后两者对我的保住很大,而张延的讲述,最终解决了我的疑问。

张延的分类是,支出法Y=C+I+G实际上是从GDP来源的角度,收入法Y=C+S+T实际上是从GDP去向的角度。
乍一看,这不太好理解,好像说反了,支出不是花钱的去向吗?收入不是钱的来源吗?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个说法非常的易于理解这两个式子:
1.因为只有支出(消费者、厂商和政府在市场上支出,包括企业对存货的支出)了,才会形成GDP,这正是GDP的定义,是市场价值的加总(也就是,如果生产出了不是为了最终出售,不体现到支出上,就不能算作GDP)。
2。而收入呢,最终也只有3方面去向,用来消费、储蓄以及上交政府税收(扣除转移支付之后,容易是净税收)。对于收入,这样理解比书上直接由间接税、工资、利息跳到Y=C+S+T容易多了。(事实上,按照去向,GDP确实也是转化为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入了,所以收入法就是按GDP去向的角度)。

至此,关于支出法Y=C+I+G、收入法Y=C+S+T的疑问算是解决了,但是,为什么总需求=总支出,总供给=总收入呢?
因为,1.需要一个东西,才会去买它,才会为它支出,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核算时候,不管愿意不愿意了,如果按意愿,则总需求应理解为有效需求,这是从第2章开始的内容了)。
2.对于总供给=总收入,这要从总供给的定义来说了。总供给是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总产出,所以要形成供给,就必须有要素的投入。而要素的收入恰好就是GDP,所以,总供给=总收入(这么表述可能还是有点不太清楚,但我只有这个表达能力了)。

由此,总供给=总收入,而收入的去向又有Y=C+S+T,所以总供给=总收入(Y)=C+S+T。这种间有一步转换,不然直接理解(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确实不好掰扯清楚。

以下图片可以形象说明国民收入的循环,也就是:
左边部分,政府的支出、消费者支出、企业投资构成总需求,然后表现为总支出,然后形成GDP,所以总需求=总支出=C+I+G;
右边部分,GDP按照去向,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可用于消费、储蓄和交税(扣除转移支付),同时生产要素生产出了总供给,所以有总供给=总收入=C+S+T。


以上就是我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虽然很基本,但也困扰我好长时间,现在略有所获,看到坛子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把我的理解贴上来了,与坛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高手勿笑哈
附件列表
QQ图片20160907071414.png

原图尺寸 32.24 KB

QQ图片20160907071414.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9-7 12:10: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7 15:13:57
百家讲坛 发表于 2016-9-7 12:10
想了这么一大堆,跟别人探讨总供给=消费+储蓄,人说很好理解,因为没有被花掉的就被存起来了,存货算作储蓄。。
这个解答对不对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9 16:34:13
假设,商品市场上有多少数量的最终产品,4个部门就从商品市场上购买多少最终产品,就需要花费和这些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相等的钱去买,也就是总的一个支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7 08:44:56
看过很多解释 这个最接地气了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5 20:47:16
谢谢大佬,通俗易懂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