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正式揭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2016雨果奖最佳中短篇,使她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女性,也是继2015年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人”。
《北京折叠》的隐喻:未来的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北京折叠》说了这么个故事:
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
上层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
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
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8小时。
你也许看出来了,这是一套空间和时间的双隔离模式: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共享另外24小时。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给人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中层小白领的玩弄,也被从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整个故事既充满科幻色彩又非常切合现实生活,这当然也得益于郝景芳的独特身份:作为在“第二空间”生活的人,因为种种契机接触了大量社会底层的现状,也有机会见识到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跨度极大的个人经历让她的写作视野更开阔,层次也更丰富。
▊ 命运的趋同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叙述中,触及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教育乱收费、不道德的婚恋观、少数决策者操纵多数人命运等深层次话题。
小说中有三个段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 上层太太的感情纠葛
故事中的少妇是一个银行的总裁助理,她平时只上半天班,虽然只拿半个月的工资,也已相当于小白领2个月收入,更是清洁工的20倍。她的老公是联合国某部门主任,挣钱足够多,她中午下了班,下午会有另一个太太做助理。
有一天少妇被派往联合国参加培训,赶上联合国国债研讨会召开,偶然认识了第二空间上来实习的男生。两人交往很久,从始至终她都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再加上男生一厢情愿地把她老公误会成爸爸,让她最后都没忍心舍弃这个备胎。
? 企业家的旺盛精力
上层领导者在晚宴结束后,先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处理文件,又和欧洲方面进行视频通话。他们经常忙到凌晨,不是工作就是社交,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一天有24小时。
借用知乎网友的评论:
第一世界的人从一个social的场合到另一个social的场合,交换名片和资源,一刻也不得休息;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还要把时间用在技能培养和自我提升;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种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度过,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又用廉价的社交媒体消耗掉。
? 底层劳动力的失业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时代》和《机器危机》两本书同时提出一个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机器人必将取代人类,大批失业人口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社会整体需求量下降,经济会进入到萧条期。如何解决多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这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活儿干,比如统统塞到夜里做清洁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一天只有8小时。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每次通货膨胀几乎都传不到底层,印的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结果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