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公益的理念植入商业,把商业的模式引入公益,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演绎出更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文|粟灵 编辑|尹一杰
从招商银行行长,到壹基金的理事长,再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董事会主席,在过去的3年里,马蔚华卸下光环,直面着来自各界的质疑与非议。
近期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他坦言,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在追求商业的可持续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而未来,他将重点致力于绿色金融研究与公益人才培养。
CE: 在2016东西方慈善论坛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你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商业机构、公益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做好融合、创新、人才三篇大文章。那么,商业与公益需要怎样实现有机融合?
马蔚华:商业可持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对于商业机构而言,必须认识到,在今天,争当企业公民、履行社会责任,决不是社会强加给企业的成本,而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已经有74%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环境责任,获得环境或公平认证的产品,也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对欧洲120家营收超过8亿欧元的大型企业调查表明,有70%的实施了绿色计划的企业实现了成本降低,39%的企业还实现了盈利增长,近50%的企业因绿色计划大大提升了企业形象。因此,把公益的理念植入商业,可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外部社会效益的统一。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也要学会用商业的思维和模式来壮大自己,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目前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新公益手段,都普遍强调对金融工具和新型商业模式的运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尤努斯博士和“格莱珉银行”就用小额信贷的方式,帮助孟加拉国的贫困人群获得脱贫的机会。目前有些人仍抱有陈旧观念,认为公益就是“资金的二传手”,资金要做到“零风险”,只能存银行。我们要把眼界放宽,把心胸打开,公益资金通过商业方式和投资得到了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业,岂不是更好吗?
所以,将公益的理念植入商业,把商业的模式引入公益,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演绎出更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CE:刚才你提到要将金融工具运用于公益领域。而最近,“绿色金融”这个概念炒得比较火,G20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深改组也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你认为中国目前在绿色金融方面主要的问题在哪里?作为一名金融界和慈善界的资深人士,在这方面你打算如何有所作为?
马蔚华:实践中,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决策者参与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不足;在具体实施中,对行政命令的依赖依然多于市场激励;绿色金融产品单一,除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开始有一定的规模以外,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创新的金融产品还比较欠缺。对于慈善界来说,除了在顶层设计上有较多参与以外,在绿色金融具体实施上,参与几乎为零。全面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推动绿色变革与绿色金融发展,主要可以从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风险管理、加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力度、加大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力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们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已经成立公益金融与社会创新中心,重点致力于绿色金融研究与公益人才培养。绿色金融的人才包括熟悉政策制定的智库人才,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及运营的运作型人才,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成效进行评估的公益界人才。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我们只是把金融的实践和公益的取向结合起来,去探讨和研究。公益和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最终目的,一个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个是商业效益的最大化。但它们也有很多共性,它们都是成本最小,都是资金小、使用效率最高,都是要控制风险,都是要透明,所以,它们中间的过程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CE:目前中国公益领域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你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有哪些创新性的尝试?
马蔚华:这个社会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做公益有一个好心情,有一个情怀就行了,而不需要钱财,不需要激励,也不需要专业。这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很普遍。没有激励机制,就很难吸引到人才。
那么,在不能把善款当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要怎样吸引人才呢?在西方,有一大批公益金融的实践就出来了。比如说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慈善信托,这些就是我在做公益的同时,我再把它变成效益。我们就像同行做基金一样,让这些善款也能增值,也能倍增。我们的善款成倍增加以后,既能满足善款的需要,也能拿出一部分做激励机制,吸收人才。这是世界一种新的趋势,但是我们中国在这方面与世界的距离还很远。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解决,我们的公益慈善不可能有发展。
除了激励机制,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相对落后。我们公益事业发展的时间很短,但是发展得很快,一发展很快马上就会转型,这样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培养出人才。在美国有两百多所大学都有这个专业,但我们中国的大学很少有这个专业。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它是全球首家专业的公益教育机构。很多人都有学习意愿,但是因为我们学校创建初期,教学的条件、师资力量都有限,我们是一边建设一边招生,再逐渐地扩大。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建立起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又要学习西方新的理论、实践和趋势,尤其是要强调案例教学。
CE:从金融到公益再到公益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里,你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你有哪些考虑和感悟呢?
马蔚华:我以往的工作生涯基本上是“商业的可持续”,通过建立商业模式,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那么卸任以后我就觉得,商业可持续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很多人来做这件事。所以当时他们叫我去“壹基金”当理事长。我以前当行长的时候就是帮助李连杰推动了这件事,最早帮助他建立起这样的一个体系,我原来就是它的理事,那么我不当行长了就有更多的时间做这个事,所以他们叫我当理事长,我就同意了。
但是在我当理事长的过程,我觉得,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我们需要人才,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公益事业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教育。你当一个“壹基金”理事长只能把“壹基金”这个事做得很好。但是你要想让中国的公益事业更好地发展,我觉得培养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作者: 粟灵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