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期盼高增长率,以为现在的低增长只是过渡几年,将来还会回到8%以上的高增长率。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短期因素,而是四个长期因素。
一。中华民族复兴进入新阶段
中华民族复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这在1949年建国时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在1978年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建成经济大国,民众生活实现小康。这将在2020年基本完成。
第四阶段:建成科技强国,中华民族重现辉煌。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中国即使富裕了,在霸权国家眼中只是一只肥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就相当于农民工的位置,还不是完整的复兴。
要建成科技强国,就要转型升级,从重视经济数量逐步转移到重视经济质量上来。不再靠大量堆积低端产业以增加GDP数量,而是靠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业往往投入多、周期长,经济增长的速度自然会慢一些。
二。消费饱和
这里不讲消费饱和的详细定义,只举几个例子。对消费饱和定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读我的新浪博客文章《债务、储蓄和量化宽松 2016版》。
例1。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速度仅为1-2%。其根本原因是民众不希望努力争取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的民众有吃有穿、有房有车,有休假、有旅游,他们没有高速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尽管他们也希望能住更好的房子,开更高档的车,但不愿意为此加班加点工作,或打第二份工,或刻苦学习以换个更高收入工作。他们更愿意把剩余时间用于休闲娱乐。就是说收入增加的边际效应低于休闲的边际效应。这种情况叫做消费饱和。
例2。中国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1】无论如何刺激经济,刺激消费,食品行业也不可能高速增长。
例3。中国2015年汽车销量比上年只增加3.3%。汽车消费已接近饱和。
直观感受消费饱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会达到消费饱和。个人电脑曾是高速发展行业,但现在已经饱和,2015年全国销量下降10.4%。即使高铁,中国用了十年时间基本建成四纵四横干线,如果再用十几年建成支线,也会出现消费饱和,产能过剩。而随着消费饱和的行业越来越多,经济增速自然下降。
三。储蓄导致债务增长
中国的储蓄率很高。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弊?这要看社会的借款能力。当社会借款能力高于总储蓄额时利大于弊,这时人们可以把钱借出来用于更需要的方向。而当社会借款能力低于总储蓄额时则弊大于利,部分储蓄额贷不出去,使相应的部分生产能力浪费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债务较低,高储蓄率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而现在社会债务比较高了,高储蓄率则造成经济下行的压力,再追求高增长率会导致债务高速增长。
举个例子。今年1-7月,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增长了11万亿元。这笔资金从经济运行中退出,被储户存进了银行。银行必须把这笔资金贷出去,使其返回经济运行,否则经济就会因资金流通减少而下滑。银行这笔钱贷出去,获得贷款的单位的债务就增加了11万亿元,全国债务总额就相应增加了11万元。这还只是保证经济不降,要使经济高速增长,债务还要增加更多。
ZF的借债能力也是一种资源,需要节约使用、细水长流。前几年有些地方ZF大手大脚、借债太多,以致现在发展后继无力。
四。GDP指标的不合理
用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更多人口、消耗更多地球资源。当人口少、生活水平低时,GDP的增长确实代表了民众生活的改善。但当人口多、生活水平高时,GDP的增长对人类并非好事。现在人类数量达到73亿,地球资源已经出现匮乏迹象,人类开始大量开采海底石油,关注海底矿藏,甚至有人在考虑从太空拖回矿物小行星以弥补地球资源的不足。也许当地球的石油、煤炭、铁矿开采殆尽时,人们才会真正认识到GDP导向的危害。
例如,拉动消费可以起到使GDP增长的作用。但拉动消费常常是拉动了浪费。先推销高热量美食,再推销减肥药。再如,鼓励大家多打官司,促进律师服务的消费。
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已经达到小康标准。下一步向何处去,需要认真思考。我的看法是不要由小康走向奢侈,而是要逐步加重公共消费比例,例如,城市地下管道、智能城市等;不仅要改善生活条件,还要改善工作条件,例如用机器人承担危险、累重、肮脏和枯燥的工作(4D工作:dangerous, difficult, dirty, dull),在家通过网络上班以免除通勤之苦等。这些项目对增加GDP的作用不是太大,但能实实在在地使民众受益。
结论:中国未来十几年的经济增速会持续缓慢下降,估计十四五在6.0-6.5%,十五五在5.5-6.0%。
另外,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会推迟进入高收入国家,反而可能会提前,因为高端产业的壮大会使人民币汇率升值,而世界银行是用美元标示国家收入水平的。
【1】 《中国3亿人“超重”》 2015年01月21日 北京晨报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01/21/c_12740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