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考博案例
三年备考:走进天财
1995年5月,我第一次赴津赶考,准备的时间较短,自己也信心不足。那年,我与现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的袁明哲博士住在位于天财大门左侧原“学术交流中心”的同一房间。记得当时恰逢第43届国际乒乓球锦标赛在天津举行,当时的中国与瑞典乒乓球队正处于不相上下、两分天下的鼎盛时期,当举国上下均为男子团体赛中中国男队的奇兵——有“削球大师及怪球手”之称的丁松在决赛中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时,作为国球的忠实粉丝之一,我自然不愿错过观看那一场场扣人心弦精彩直播的机会,故也难能静下心来沉于入学考试之中。这样一心二用的必然结果,就是与当年的另外十四名考生一样名落孙山,而让俊瑞、凡利、泽明和咏梅四位师兄师姐搏得先机。
1996年,当时的情况有所变化,自己的人生也面临新的选择:一是在两年前破格晋升副教授的基础之上再次得以顺利地破格晋升为正教授,以不惑之年、以本科学历、连续两次破格进入正高行列,不仅当时在我校属于首例,在湖北省也较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职称已经到头了,似乎已无再去读书的必要;二是当时已经担负了系的主要行政职务,学校面临着准备迎接教育部的第二批本科办学水平评估这一大事,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三是儿子由之将于当年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果我在接下来的三年独自去天津读书,妻子除要面临着既要工作,又要管上初中儿子生活的双重压力外,第二次两地分居的生活肯定会使她也面临许多已知或未知的困难,我知道这对于调到农学院工作时间不长且身体状况并不太好的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很多朋友都劝我放弃算了,劝我不必再去受这份洋罪。在妻子的积极鼓励与无声支持下,我思考再三,最终还是毅然登上了第二次北上赴津赶考的火车。当时的想法其实比较简单,即就此一搏而已,成则去攻读一个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给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一个交待,败则今生的读书生涯就此打住。
时至今日,我仍然庆幸当初最终没有打退堂鼓。要不然,那可就真够自己后半辈子去不断地后悔了!
1996年5月26~27日,在经历了两天半的笔试与面试和程序后,面对着五本厚厚的答题纸,以及七支写尽了油墨的一次性黑色圆珠笔杆,我相信苍天也许真会不负有心人。
1996年10月4日,我终于有资格背着两大包行李跨入天津财经学院的大门,并正式入住研究生楼319房间。一推开门,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将住的房子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位也已经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昌仁、昆儒、建设与春立四兄正在笑着聊天而等待我的到来。接下来,在一顿历时四个多小时的洗尘晏上,几个人不一醉方休那才叫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