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双向改革之必要性、必然性初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同类低水平产品(过低的劳动生产率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太多导致严重积压,而高端差异化高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自然会低)却供不应求。因此,每次经济危机都是对工业生产秩序的重新洗牌,迫使资本家采取一切手段,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与售价。
经济危机遵从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社会需求越来越少的产品,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多质优价廉、供不应求的产品,从而获得稳定收益或高额利润。因此,若能够通过政府主导或调控,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等措施,限制供过于求与落后产能产品的生产,鼓励推动供不应求与先进产能产品的生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落后产能和过剩商品生产的领域、工厂最为明显。如逢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这种矛盾就会大规模爆发。综上分析,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缓解资本主义阶段性经济危机的同时,还会对劳资矛盾的化解提供重要机会与解决方案。
国家调控能否奏效,首先考验政府的宏观经济视野与把控能力。这要求政府经济决策机构,不仅应包括重点从事开创性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人,还应包括众多在实践领域、企业界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实验经济学家等深知市场规律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国家经济顾问团队。顾问团队的优劣与规模将直接决定国家调控政策能否真正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及能否起到四两拨千斤之调控作用。
因此,对于国家产业政策,并不是有无存在的必要,而是看其制定的水平能否真正起到总览全局和引导整个经济态势向良性、健康发展的功效。对于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应该辩证地看到:不是所有产品都需求不足,而是真正的好产品、物美价廉的高端产品其实是供不应求的,因此,提高整个国民生产的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和开发高端低价(即高性价比)产品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
只要循着这个路子,不仅能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还能一举突破国际贸易困境,把我国从低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变为高端高技术产品出口国,然后是出口大国、出口强国。如我国的高铁项目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国内某些产品价格虚高,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贵得离谱,远远超出普通国民的承受能力,除了市场的刚性需求(适婚年龄购房者基数庞大),与建房成本高昂亦直接关联。巨额的政府地块拍卖费用,高昂的建筑材料,以及高企的银行贷款利率和税收,都是抬高房价的元凶。
成本是产品的主要定价依据,也是产品价格的最大构成。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不断调控,但房产价格却越来越高,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不断提高地块的拍卖价格,以攫取在房地产经济中的暴利。既然地方政府作为经济调控者都在谋求经济暴利,那么房产商就更敢肆无忌惮,不断抬升利润空间,谋求最大利润。综上分析,在针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过程中,政府绝不能成为隐形的企业家、大资本家,否则人民就会遭受政府与企业双重剥削,而政府因为以调控的名义隐藏其后,就致使人民受到蒙蔽,对政府的权威是极其不利的。
若要想最大程度地规避经济危机,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而若要调控真正奏效,必须加强政府的自我管理或监督管理,严防地方政府监守自盗、贼喊捉贼。若要严防甚至杜绝地方政府坚守自盗,就必须建立党外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必须与地方政府拥有同等的地位与权利,对地方的军警武装拥有同等权力,已防止地方政府监守自盗后调动军警系统,对监督体系进行武力胁迫、暗杀、迫害等不法行为。
因此,若要经济稳定运行,确保国家权威与公正性,就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相应改革。否则,即使中央政府做出正确决策,地方政府也不会完全遵照执行,当地方政府优先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把自身变成真正的隐形大资本家(权力资本家)的时候,中央任何的决策都会在这里变形、变性,变成他们谋取经济暴利的强力工具。军队军警及各级武装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只有这个时候,党外监督体系才会真正发挥威力。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需求,要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革新。
因此,针对当前国内与国外局势,中华若要复兴,双向改革是必由之路。这种双向选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时加固的方式,对于人民和当前政府都有好处,不仅保证经济不停速,依旧高速增长,还可使政府威信进一步增强,人民更加拥戴。这是一种可以保障改革双方双赢的最好的策略。一旦改革成功,中国必定一举超越西方,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新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