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近万亿的信贷源源不断的流向了市场,但其中用于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到底有多少呢?中小企业又从中获益多少呢?虽然有天量信贷,而且还有中央到地方十几万亿的投资规模,但占企业总数96%的中小企业却仍仍嗷嗷待哺,近四成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大量的信贷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反而流到了股市和楼市,促使两个市场正在畸形的上涨,一步步将经济发展刚刚露出的曙光给吞噬掉。就像一个患病的人,需要血液的地方没有血液流向那里,而不需要的地方反而涌进了大量的血液,这只会让病人生成一个大的肿瘤,而真正需要血液治疗的地方却越来越严重,最终肿瘤破裂,鲜血飞溅,人就只有毙命这一条路了。 中小企业严重贫血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是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当今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股市一级市场融资和通过银行的信贷,目前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总数只占所有企业中很小的一个比例,显然依靠股市是大多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许多企业只得将目光转向银行,但目前我国的银行数量较少,完全依靠着十几个大型或者超大型的银行来为数万甚至数十万的企业提供贷款,从数量上看是远远不够的。即使从银行的贷款倾向上看,这些大银行也更加愿意将钱贷给那些实力巨大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又基本上是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从而不需要过多借贷的。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不急于借贷的后面有数不清的人自动找上门来要求放贷,而真正需要的反而处处碰壁借不到钱。试问这种的借贷倾向又怎能让真正需要的企业得到贷款。
因此,我认为当前解决这种怪圈的方法应该大量增加中小银行,将中小企业的事情交给中小银行,交给那些和企业同处一地,并且非常熟悉他们的中小银行。例如像美国一样,增加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将目前中国的十几家银行扩大到几千家。只有这样,银行才可以负起其应有的的责任,为经济体即使的补充流动性,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央的宏观政策没有有效的改善企业环境。虽然巨大的投资规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因其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没有从根本上有效的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导致企业不愿再投资到实体经济中,而只能投向股市和楼市,从而造成了畸形的循环和泡沫的出现。投资前景的不明朗,消费者信心不足,外围环境仍然较为恶劣,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方向。因此,在整体投资环境没有彻底改善,规模效应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大多数投资是不敢冒险进入实体的。货币在手上总要有移动的方向,因此只能选择进入股市和楼市,以求避险。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外围环境不能改善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将政策更加向中小企业倾斜,减免其税收,疏通其融资渠道,让其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多分得一杯羹。而不应还将这些优惠的政策蛋糕交给央企,或者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毕竟,解决就业还得需要广大的中小企业。如果继续的盘剥他们,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