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通过经济主体(家庭、企业)在特定的制度和技术等条件约束之下平等、自由、竞争性地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优越性已经为人类近几百年的实践所证明。外部性、垄断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而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身的逻辑解决。此时,政府以市场经济互补品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
私利还是公利,宏观调控中的利益诉求
政府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宏观调控的作用是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法自身解决的问题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这要求宏观调控坚持利益中立,不应通过宏观调控追求自身的利益。制度约束和激励结构将决定政府在宏观调控时究竟是追逐公利还是追求私利。
在我国,上级政府对下级官员拥有任免权,为了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地方政府需要在经济建设、教育、医疗和养老以及社会稳定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承担责任。由于信息搜集成本的存在、考核的可衡量性以及不同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国确定了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地区GDP的绝对量和GDP增长的相对速度是重要的考核内容。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质是政府向企业、家庭分权,我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从分灶吃饭、分级包干到分税制的变革。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得到了增强,但其实质是地方的事权增加,而相应的财权却没有相应增加。
官员考核机制和财政分权为政府官员设定了由GDP规模、增速所带来的政治生涯提升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利益追逐的方向,利益相关者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参与程度低为政府将宏观调控工具化提供了制度空间。这种制度安排,就出现了“宏观调控是追求公利,还是谋求私利”的两难困境,政府会何去何从?套用股市去分析分析中的一句话“会趋向于压力最小的方向。”
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时,政府通过对民限贷限购、房地商地限价甚至通过摇号确定买地资格等措施管控房价。为了缓解汽车拥堵,政府采取的是购车资格准入和限号。钢铁、煤炭行业出现能过剩,政府采取的是强制性限产、减产。
上述情形显示共同的关键词是“限",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家长式管理的风格。与西方强调平等、独立契精神的管理相比,始于西周、强化于儒家思想的家长式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综上所述,利益导向的偏差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关注点偏离了市场经济所需的公平、自由,家长式管理更是破坏了契约精神和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思考以及多样化,这些都会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互补市场,重构宏观调控
相关阅读
市场经济,一种解决问题的范式
欢迎关注 公众微信号:极简经济学

宗旨与理念
原创:原汁原味
思考:以经济学为视角解读商业世界
简单:以精炼的语言阐释复杂的现象
分享: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
乐趣:享受发现之乐
主要栏目
经济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以关键词为主线,打开“经济思维”地图
经典选摘:经典(经济学、管理学)著作观点摘要、研究评述
商业洞察:国内外商业案例的剖析与品读
随闻杂思:简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