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经历了非典和孙志刚,鄙人从不值一提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就在伟大牛叉文武双全学院(以下简称“牛院”)担任教师,直到今天。这里顺便介绍下鄙人的任职单位,牛院是国内知名大学伟大大学(简称“伟大”)与牛叉市市ZF于本世纪初合作成立的一个三本院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三本院校和独立院校之一。
回望这十三年,鄙人从毛头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似乎有很多感慨,但始终觉得无从谈起。不想2016年暑假的一则旧闻让人无法忘怀,就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除患癌女教师的事。虽然这件事我无力弄清原委,更搞不清曲直,但从自身经历来看似乎更加印证了几年前的一个判断:不要去三本院校当老师。
当然如果各位看官您属于以下任一情况,完全可以一笑而过,这个结论不适合您:
- 出身高贵:要么您家里有钱或有权,要么从国际名校毕业。
- 能力出众:智商高、情商高,最好酒量也高。
接下来鄙人就说说理由,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难免偏颇,还请各位看官海涵。
1. 三本院校的官僚体系往往是扭曲的。以牛院为例,所有高层领导均从伟大空降,领导想的或许更多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以便荣归故里。因此与普通院校相比,三本院校老师的压力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之外,还要在领导们的指挥棒下承担更高要求的教学科研工作。
2. 三本院校一般还承担着赚钱的目的。三本院校的学费一般是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收费普遍较高。因此对于像伟大这样的母体学校来说,赚取合理的利润本无可厚非。请注意这里有几个问题:其一是母体学校可能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其二由于直接受控于母体学校,三本院校的议价能力极为有限;其三是三本院校虽然学费收入可以按照就读人数和学费水平进行大致的估算,但支出往往不透明的,灰色区域比较多。由于钱的介入,使得三本院校本就扭曲的官僚体系更加复杂,同时也使得三本院校更希望他的老师能够为学校多赚钱(请自行脑补一个教师的赚钱方式)。
3. 三本院校的办学层次基本局限于本科。教师科研无法借助研究生群体,同时由于支出限制,三本院校的教学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可能一个研究方向只有一位老师,这样很难自发形成研究团队。一个基本引论就是,如果在三本院校做科研,最好先当官吧。
4. 三本院校的定位比较模糊。三本院校的定位本该是明确的,但如果加上母体学校这一因素,这个问题又复杂起来了。如果三本院校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让研究型母体大学情何以堪,三本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似乎真的不敢说出口。因此创新随之而来,“高水平应用型”、“高层次应用型”等定位就不一而足了。
5. 三本院校低人一等。不管歧视与否,三本院校通常让人觉得档次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三本院校教师,在读博期间可以发表这个研究那个探索,而毕业了只能在不知名期刊上刷刷存在感。既然发文章报课题有点困难,那么高一级职称或许只有在梦里才觉得触手可及。
经过五千年的充分竞争,教师这一行业已经很难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看官您希望做高校教师,请先忘掉寒暑假,先忘掉一周几节课后的悠然自得,因为高校教师的竞争也同样残酷。如果有机会做高校教师,尽量选个好点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