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 挑战30天之第17天 计入50分钟
备注:
1、今天做新笔记了,工作量平摊到后几天,因为周日有其他安排;
2、9月25号晚的如下笔记,计作今天工作量
附录
重温《卧底经济学》章五笔记(下)用时50分钟
五、英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NHS)——政府失灵样本
观点:政府也会失灵
当经济由政府主导或调控时,市场失灵(稀缺力量、外部效应、不完全信息)并不会神奇消失。当两种失灵同时存在时,通常“两害相权取其轻”
· 例子:NHS
o 内容(全体公民免费医疗)
o 效果(过度拥堵、常需排队等候、病人选择权受限)
§ 免费服务的需求量总是很大,同时又难以找到分配这种服务的更好办法
o 比如失明治疗难题
§ 争议
§ 皇家盲人协会v.锅里临床规范研究所对“photodynamictherapy”何时适用发布的限制性报告
§ 要害
§ 可以花的钱有限,花钱方式可以无限
§ 无奈/具体原则及应用
§ 政府及其委托机构必须在两难中选择/“质量调整生生命年”理论(QUALY, Quality-Adjusted LifeYears)
§ 应用困境及荒谬
ú 如,“失明不好”价值预设的可能逻辑后果:两个心脏病人,意味失明、一位正常同时发作同时在医院等待抢救,若医院只有时间抢救一位,QUALY提供的结论是——更有价值的选择是帮助视力正常的病人,而非失明病人
ú 再如,“盲人与正常人生命价值无差别”价值预设的逻辑后果:光动力疗法无意义,因为无助于提高人们生命价值,这笔治疗费用投入癌症领域更好
ú 现实中,研究所是否治疗、如何治疗的裁决明显灿残忍
§ 英国模式评价:
ú a)将市场完全抛在一边,目前运行得还可以;
ú b)但针对严重但具体的内幕信息问题所作反应太大太广
ú c)建议:keyhole surgery技术带来的灵感
· 类比:经济学家经常在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时,尽可能准确瞄准问题,不采取更激烈措施,达到能够解决医疗体制问题、同时不必牺牲病人的能力
· 想象:锁眼经济学
o 针对稀缺力量(并不算严重)
o 针对外部效应问题(微调性监管/补贴)
o 针对公平问题(人人有病能医的普世价值观落地=税收二次分配)
o 针对内幕信息(最大障碍=决定不由病人做出/政府供应医疗服务无效)
§ 第一,确保信息能够广泛传播,即很容易获得第二种意见、很容易打通求助热线、获取信息便利
§ 给病人使用这类信息的机会
ú 更成功样本:新加坡模式
六、小结
新加坡政府发挥自身力量,使健康保险难题迎刃而解:用强迫储蓄和灾难保险的方法确保成本可控,同时保证病人的选择权位于该体系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