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40 2
2016-10-11
环球飞行经济地理思考-访美“破冰之旅” 回顾
时光流逝,岁月如梦;历史往事,追忆如初。中国科学院地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虽然已过去了30多年,但有关当时的背景、机缘的探究却是令人有极高兴趣,非常值得去深入总结的。
▲ 作者在全球考察的主要路线与地区
背景 | 令人惊喜的岁月
30多年前,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在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国,还没有正式建交。但是,在两国地理学家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外交上的重重障碍与困难,实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访问美国的学术交流。陆大道院士和马润潮教授都称此为“破冰之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77年8月,美国地理学家一行10人,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外交部同意后,第一次访问中国,时间为一个月。他们受到了我国地理学界领导和学者的热情欢迎,深深感到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与交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他们回国后得到很多大学和基金会的赞许和资助,又热忱邀请中国地理学家10人,于第二年即1978年秋天回访美国。中国地理代表团在美国考察了近40天,访问了20多个城市的许多大学及科研单位。
美国的地理学家和朋友们,为中国地理代表团精心策划了一次环球飞行的访问考察路线。1978年9月中旬,代表团从北京出发,飞经法国巴黎,停留两天后飞往华盛顿,在美国各地度过了将近40天的宝贵时光,又从美丽的夏威夷州檀香山市飞抵日本东京,逗留两天后方才回到北京,行程两万多公里。对于中国地理学家来说,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美两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国际风云变化中,关系没有正常化。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1月1日。美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正式建交了。因此,能在建交前夕的1978年,中美两国的地理学家就实现互访,这种胜利果实真是来之不易啊!正如朝霞万道的旭日共同照亮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样,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如长江和密西西比河之水永流不断!
印象 | 城市发展的内涵
虽然我们地理代表团在美国访问考察的时间仅有40天,但我们每到一处都得到很多美国地理学家和美籍华人的热情接待,在专业知识方面所获甚丰。我们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更注重从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视角看城市、看农场、看设施、看环境、看细节,研判美国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面貌与一些不足,比较中美两国城镇化、现代化和城市研究领域的异同。在1978年秋的40天访问考察中,美国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内涵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美国建国时间不长,从1776年独立以来仅有230多年历史,但美国工业化、城市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了成熟期,现代化水平与环境卫生等方面领先全球。没有去美国之前,总认为美国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花园广场、繁华马路、豪华别墅等。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更不是美国城市现代化的真正内涵。美国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以欧洲文明为起点,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美丽的彩画! 就城市发展而言,它能比较合理地界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突出城市个性,不盲目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功能单一、分工合理,就是政治性的首都,城市人口仅80多万,50年内增加不到6万人。不像我国的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交通、文化、科学的中心,功能越来越多,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用地不集约、建筑比较单调、生态环境较差,城市不断向四方蔓延扩张,难以控制。
纽约为美国最大的国际性城市,是全球金融、贸易和文化信息的中心,集中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但纽约州首府不设于此,而在小城奥尔巴尼。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也是一个人口不到4万人的古镇,拥有古老而知名的美国海军学院。其实美国很多州的州政府都设在声名不显的小城镇,不像我国大多数的省会城市都在“做大做强”,人口大多突破百万,致使“城市病” (交通拥堵、沙尘、细颗粒物、环境污染与噪声)越来越严重。
美国城市化在20世纪上半叶完成后,城市中心区日益衰退,往往成为穷人、非裔年轻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地方。30年前我们代表团访问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时,美国朋友常常提醒我们如底特律和芝加哥等城,非裔人口占城市中心区的60%,由于美国或明或暗的种族歧视,非裔和其他少数民族失业率较高,社会安全问题也往往与这些青年人有关。而中产阶级大部分人都迁往距市区约30~40公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区居住,郊区成了有钱人家的天堂。这样有不少大中城市沿着公路、高速路两侧无节制地低密度蔓延,当然也危及森林和草地。许多比较豪华的购物中心(shoppingcenter)也布局在郊外,加剧了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美国也因此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随之带来土地、能源、交通成本、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如今,美国总人口有3. 2亿人,小汽车总量超过2. 4亿辆,平均每户人家都有2辆小汽车,因此,上、下班时小汽车拥挤、堵塞现象常常发生,特别是在大城市里。
我们对现代化大城市里的建筑总是以豪华、气派、超前与新奇为标准,注重在闹市区建造豪华宾馆、政府大楼,并对室内外进行超标准的装修、装饰。而美国人却注重建筑质量、建筑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布局。美国朋友经常对我们说,建筑是现代城市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建筑质量是第一位的,许多大型建筑物都是百年大计。不像我国每个城市都在大拆大建,每年都在“老城改造”个没完,建筑质量也不断出问题,到处都是工地,城里找不到几处安静、洁美的引人入胜之处。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院士多次讲到:政府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美国人对城市用地、饮水资源与历史文化遗迹非常注意保护。 “精明增长”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决策者与城市规划师们。城市郊区的土地被严格控制管理;土地混合使用,集约化利用;城市水源地、古迹、旅游区不允许建工厂;而污染水质更是犯罪行为。而我国每个城镇的开发区、工业区都在盲目扩展,用地失控;我国的大学城、新校区更浪费了很多耕地、好地。美国很多占地一千亩的大学校园,就有3万~4万名学生,而我国相同规模的大学则占地三四千亩。难道我们的决策者不知道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吗? 美国城里的建筑,除了纪念性、公共性建筑(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少数豪宅外,一般的民用建筑、政府大楼并没有奢华装修,也没有豪华大堂,看上去简洁明了,实用面积大。而其城乡居民住宅大多结构简单、相对紧凑、质量可靠。居住环境做得很美,接近大自然,甚至有原生态的形式。
美国的超大城市(人口>100万)、大城市(人口>50万)的生态环境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大多数的中小城镇和乡村社区,其生态环境是相当优美的。我们自1978年后,又多次前往美国访问讲学,在美国东海岸、西海岸及中西部地区,共参观访问过40多个中小城镇,留下了深刻印象。大部分地方是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大树齐整、河水洁净、公厕清洁,各类动物与人和谐相处,还可逗乐,特别是校园中的松鼠与水塘中的野鸭、天鹅等。30多年前我们去过的科罗拉多大学(在丹佛市北面30公里处的波尔德小城)、亚利桑那大学、佐治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虽然是深秋季节,但那些大学校园中丝毫没有秋日的萧条。秋风吹红了枫叶、落叶满地、蓝天明月、空气清爽,加上常绿的大树,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秋日景象。由于空气的洁净度高,天天不同的朝霞与落日构成了美妙的景色。夜晚,皓月当空、星光灿烂、秋虫吟唱,好像置身于闹市中的乡间村野,很有情调,很有诗意,很有魅力。
探究 |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1978年秋,我们中国地理代表团在黄秉维团长和吴传钧副团长的带领下,在美国考察了24个城市、16所大学和一些实验室。在40天紧张而又愉快的访问活动中,我们重点了解美国地理工作情况,包括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培养和当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等等。
美国的地理工作者分散在大学、政府和私营企业三大部门,大多在联邦政府的国务院、国防部、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农业部、商务部、内政部、运输部和各州政府、大学、研究所中工作;亦有在军队参谋部、水土资源利用和环境等部门工作的,大多数从事外国区域地理、军事地理、城市和区域规划;也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小学和其他专业学校从事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其中以大学为主,它不仅是文教中心,也是科研的基地。美国全国有1500多所大专院校和职业学院,其中约有920余所有地理系或地理专修科。美国各大学的教师一般兼职做研究工作,他们的专业兴趣较为广泛,出版各类地理专著非常多。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出版普及而又专业的《国家地理》月刊,派往世界各地的编辑记者有600多人,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一种地理杂志,每期发行达1000万册以上,为普及地理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地理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地理代表大会(AAG),每次参加的人数均有3000多。中国地理学家近10多年来到美国参会的人越来越多,其中2007~2009年每年均有50~60人参加,这几年接近100人。
美国的地理环境是相当优越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土面积有936万平方千米,其中20%是耕地,27%是改良草场,33%是林地,9. 5%是城镇建筑与交通用地,其余为高原荒漠山地。而我国的耕地没有美国那么多,中国人均耕地1. 2亩,而美国为人均29亩,中国沙漠高原冻土的不毛之地占了26%,美国仅占8. 2%。因此,美国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研究的前沿有:①自然地理学对各种地质地理现象、水土资源、海洋极地、气象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机理、结构、形成规律及其各种模拟、模式的研究,而且研究也很深入;②人文地理学研究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问题,如人口、工业、交通、资源、环境、社会、城市、旅游、农业地理,等等,近年来对疾病地理、犯罪地理和军事地理等也有不少的研究,其中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比较活跃,研究的项目、人员也较多;③遥测遥感、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也是美国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也发展很快;④美国一些大学对国外地理学与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借鉴 | 结合国情思考
3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地理代表团,访问了美国,这次“破冰之旅”为后来的中美学术交流与互访开辟了道路,打开了国门,开创了新的发展路径,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回国后,我们代表团的成员在全国各地、各个大学与研究所作了全面报告,展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我们代表团成员结合国情,对这一次环球考察作了深刻的经济地理思考,对如何借鉴他山之石以发展我国的地理科学起了积极作用。
当然,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都不能照搬照抄或去“克隆”!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何况,中美两国不仅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不同,而且国土、人口、环境与人均占有资源也有极大差异。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有很多好的经验方法,也有惨痛的教训。在地理学发展方面,值得借鉴的方面不少,诸如基础研究、实验方法、应用技术与培养人才的手段等;但也有不好的方面,如纯理论方法研究较多,结合实际真正为国家建设与地方服务的项目较少,往往研究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法是只是闭户造车,最终只能束之高阁。
在地理学技术方面,美国学者当时已普遍应用计算机和遥感遥测等信息科学技术,同时注重野外实地考察,广泛应用定位自动检测记录技术和仪器,这些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得多。在区域发展的理论方法上常常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与生态学的比较分析方法,能较系统、综合地分析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心地学说、区位学说、轴线发展与节点的研究,应用了不同尺度时空的观念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对美国的城市发展、区域建设和环境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资料库、论文、专著也较多,这也是美国在地理研究中比较活跃的特征状况。当时我好几次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城市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其中专著约有50多部;而当时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仅有8部。总之,我们在美国短短的40天访问中,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较多,不过由于当时我们的英语不够熟练,计算机技术水平也较为短缺,所以能看到学到的亦较为有限。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7944.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11 13:03:53
0832595e6u5r6h8r7u0dd6.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11 15:04:51
fumingxu 发表于 2016-10-11 13:03
环球飞行经济地理思考-访美“破冰之旅” 回顾
时光流逝,岁月如梦;历史往事,追忆如初。中国科学院地理代 ...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