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一则标题映入我的眼帘:《富士康昆山裁员6万,制造业将迎来“机器换人”潮》,机器人代替人的时代在中国正式拉开大幕,根据亿欧网推算,未来2年机器人换人会成为主调,也就是说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替代!
比如最早的机器人餐厅成立在2010年的济南、腾讯财经开发推出的新闻写作机器人等都一再刷新着人们对机器人上限的认知,仿佛人有多聪明、机器人就能被设置的多聪明,而且从实际上讲,机器人的人工成本是低于人的成本的,这不仅体现在制造业上,也体现在餐饮等服务业上,所以这样的机器人你怕了吗?

如果大规模机器人被应用到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上,起码在企业层面是会得到很大的支持,企业有动力去引进设备,而且机器人操作的精准度更高、管理成本更低,很适合这种高强度、重复性的生产劳动,所以毫无疑问会被诸多企业效仿,机器人代工势必会大行其道,所以引起的裁员失业现象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尽管肯定机器人的操作会依靠人,企业的生产流程也需要人策划组织,但是不会是现在这么多的人,因此多余的人要去干嘛呢?恐怕会大批涌入到服务性企业当中,有部分城市外来打工群体很可能因为失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样一定程度上可能减缓城市病,但是这些回家人的命运如何、适应能力如何,就看自己的修为了!
制造业的就业人群涌入到服务业首先就会造成服务业供过于求,会造成服务业的就业拥挤,而且质量也会参差不齐,但是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可能会变多,服务业的服务价格可能会下降,对服务业是一种损伤。因为服务业的就业平衡被打破,行业平衡也会被打破,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对于低端服务业的就业群体未必是一件好事。
再说说机器人被大规模引入到服务业的可能性。从实际来看,合肥曾“轰动一时”的多家机器人餐厅悄然歇业,目前仅剩3家,佛山不少餐厅机器人下岗,原因大抵是机器人不擅长交流、不能代替人进行交流、不够智能、往往还需要较大的维修成本,人们来店内消费只是图一时新鲜,新鲜劲过了就很少会再登门拜访,甚至是达不到预期的话,人们二次光顾的可能性就会更低。商家本以此噱头为理由进行宣传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现实是机器人过于呆板,不能满足人们对吃饭消费的需求感、满足感、人情感,自然而然消费没有了“成就感”,于是丧失了这样一种服务本质,这种机器人的服务既不够智能、也不够人情。设想机器人如果给你理发,你会放下心吗?会能表达清楚明白吗?
这是稍微技能需求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服务业,如果是大多需要重复性脑力活动的服务业,就像是简单的资讯编辑、专业的会计工作、律师、金融咨询等行业,不可避免的机器人因为有大数据和智能的优势,已经几乎可以断定这些类型机器人会继续扩大它的规模应用,况且准确率估计会高于人本身,可以放心交给它去做,只要设定好程序。

当然,机器人还不完全具备情感、个性、意识、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备创新创意创造能力,这决定了它们还难以企及艺术设计、感情陪护、教育培训等个性化创意性工作领域。但是创意和情感不都是每个人都能擅长的,对于那些习惯了既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的人来说,实现自身转型是多么的难,因此对于大多数白领来说,你现在的工作性质、内容、层次决定你是否可能受到机器人的冲击,也需早为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现有50%的岗位或被机器人取代。这样一个可怕耀眼的数字既是一种警醒、也应该是一种鞭策。警醒的是并没有什么铁饭碗可言,今天是制造业的工人,明天就可能是送快递的小哥;鞭策的是我们应该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说到这里,提几点个人的建议来最大程度的避免损失。
一是要多加学习、掌握未来发展趋势。二是要认清自身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评估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性以及快慢程度。三是考虑及早转行,要对新兴行业或者受机器人冲击小的行业及时关注和了解,增加自身技能。四是要努力爬上更高的层级,励志成为管理者,毕竟管理者受到的冲击更小。五是有心理准备,为自己留下后路,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往往有时候机器人的引进是政府和企业两面的妥协行为,政府会考虑到就业,企业会考虑到效益,在市场经济下,机器人的引进如果完全是自愿自发的,那现在的机器人应用规模远非现在可以想象,政府在其中起到了调控的作用,但是趋势就是趋势,很难阻挡,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做准备,让自己更出色,让自己变的独一无二,这样不管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日头条链接:http://www.toutiao.com/i634017930312417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