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复试之旅结束,坐在回程的火车上写下这篇文章。动笔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成功就贴出来让有需要的人看到,如果失败就留在日记的一角,作为成长的体验。所以这篇也许不能称作经验贴的帖子能够从私密状态转而公开我是心怀感激的。这次到中财复试就是抱着“全力以赴,不论结果”的想法去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建设是最后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是不是历年都是这样,所有报名复试且有推免资格的人都可以到本部复试,也就是说基本上去复试的人就是全国想要推免到中财的人,而没有经过筛选,所以去之前谁也不知道报考学院有多少人参加复试,但是无疑竞争会很激烈。当然这种激烈是在比例方面以及现场心理压力方面的激烈,真正有实力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怕PK。
我本人本科就读于某985学校,读的是会计,但是早早立志研究生转读金融,暑假也复习了一些金融学的专业课,所以在选择志向时选择了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这个相对年轻的学院。这个研究院和隔壁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往年都是招不满的状态,但是今年推免的状况是到中金发参加复试的人就有60人,算上没有去复试的应该至少有70多人报名,同样是推免15人,中经管复试总共就去了17个人,据我了解最后是没有招满的。总之就是这样扎堆儿的情况吧,又是跨专业保研,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此行的难度有多大。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准备!前期准备真的很重要!
首先要说的是心理上的准备。中财出推免通知时我就着手报名,但是当天报名系统出了问题,推后了两天,当时是和对外经贸一起报的名,但是中间因为本校的推免工作没有完成,我当时作为候补前途是未知的,直到22号我才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有推免资格,而贸大20号出复试名单,我明确地被拒了,不郁闷是假的,但是还不知道是否有推免资格,难过只是一会儿,还有更上火的事情等着我。到了22号推免下来了,又开始纠结于要不要留本校,直到24号下午2点多我才打定主意去北京复试!
这中间一个星期左右的心路历程真的是用血泪写就的,对自己不自信,再加上外部的压力,拿不定主意,几乎几个小时就变一次心意,想过好多次要不就在本校待着吧,反正北京也不能是我的归途,自己这样折腾家里也不支持,也许没有那个天分。那时我迫切的需要一个人支持我放弃本校,但是除了我妈没有一个人跟我有同样的想法。因为我妈我才有坚持自己的勇气,好像每次面对人生抉择时都是她无条件地相信我,让我不是那么的孤立无援。
到这里就能发现,也许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推我一把,而是“勇气”这个东西竟然是别人给我的,内心竟然如此的漂浮没有定处,一直以来都被动地跟随外界的变动而调整自己。走别人期望你走的路其实可以避免许多头破血流,而坚持自我除了对成功负责更需要对失败负责,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居多,所以很多人不敢。这就是我要说的心理准备,你是否真的为你的选择做好了付出一切的准备?如果你不用到我这番境地,那么你很幸运,但是人总在一种情境里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要说专业课的准备。因为中财的复试里笔试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对我这种跨专业的人就非常重要。参考书目出来后,发现是范里安的微观和曼昆的宏观,这两本我都没有学过。在图书馆里把书借来逐章看书效果甚微,直到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找来了中金发历年的专业课考研题,背了两三天时间的真题,这就是整个准备过程。中间还有一上午参加本校推免复试,其仓促形状可想而见。多亏了这些考研题,笔试这一关有惊无险的过去了。看真题一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这次宏观就出了个“李嘉图等价”,考试的当天下午我看到了这个但是感觉不是很重要就略过去了,答的时候印象很模糊。由此可见,真题里的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特别是反反复复出现的。以这些知识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的相关知识点也是容易出现的高频考点,真题里有出现菲利普斯曲线,笔试则问了个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这种地方几乎是必考的必须准备充分。第二天是面试,这个的准备比笔试更加宽泛,或者说准备的针对性更小。
这里就要跳到下一个要说的部分——对报考学校的研究和了解。某种意义上讲它可能对成败更加关键。首先,对复试流程的仔细研读,把复试前时间分配好。第二,对报考学院的了解。中金发是中财的四个985平台之一,同时也有其特殊之处,我一直知道它英文授课,老师几乎都是海龟,但是中财官网上的面试构成是90%的专业课和10%的日常英语运用,所以没有怎么准备英文内容,到了面试时第一个同学出来后才发现竟然是英文面试,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懵了。于是现场准备英文自我介绍还有可能问到的问题,这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显然很多人都没有做足功课。除此之外,能准备的地方有很多: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学院的优势方向、成立的研究中心还有他们偏好的考生所具备的素质等。中金发的老师们都是海龟,而且数理倾向明显,他们对于建模软件的运用非常重视,似乎比起实践更加倾向于研究,面试时老师们都很温和,不会故意给人造成压力,回答不下去的时候会一直说”try your best”鼓励你说下去,问的问题也是根据你的简历提问,比如就问了我一个会计和金融的区别这样的问题,所以不用担心会没话说。说到会用MATLAB,好几个面试官明显感兴趣,问了我几个专业模型的问题,但是用英语是真不会答,有个问题都没听懂,但这个也不算什么后悔,毕竟是真不会。
最后一个关于准备的内容就是一些细枝末节,这些细微之处也是最暴露问题的开始。首先,流量问题,因为要出省复试,所以要包全国流量,坐到火车上才把这个搞好(然而中财里我根本上不了网,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然后是到达之后的路线,几乎都是靠问路,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自信,竟然没有在手机上下载地图软件,26号晚上笔试完回宾馆已经接近10点,中间错过了和小伙伴约好的地点,总之浪费了许多时间。三是现金,中财要求所有复试的人都先体检,官网要求带60块体检费,然而到了现场一看,60涨到了120,好多人钱都没带够,现场取去了。四是看通知,中财在25号晚上把复试编号挂到了网上,但是特别容易被忽略,填体检表的时候要用到复试编号,想要上网查,结果根本上不了网,急死人。更加让人无语的是,我竟然没有打印出来体检表,好在旁边有一个妹子多打了一份给我才没有再打印一份。
也会有很多人想知道到底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我身边保研的同学们是没有这样的习惯的,但是到了北京跟小伙伴见面后,小伙伴说他们学校大多会提前联系导师,如果顺利的话,那么复试基本就没有问题了。但我感觉这个问题还是见仁见智的,就比如中金发,笔试和面试单独算分,最后加权汇总,单科成绩必须及格。到最后出录取公示,我感觉还是很公平的,成绩什么的都非常明确,而且不少人单科不及格,他们也确实没能被录取。所以我的建议,如果时间充分的话,最好找对方学校的学长学姐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定夺。
以上所说的都是短期内的信息收集,但是真正给人底气的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对面试而言,如果自身素质不够硬,那么就算掌握了再多的技巧,说了再多讨巧的话总还是会被发现脑袋里的空虚,所以年轻人还是多学习吧。
最后我一定要强烈建议:学好英语!学好英语!学好英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越往前走就越发现英语对个人来讲不是最后的目的,也不是应试的利器,而是你前进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远的不说,我们专业两个英语很牛的同学进了北大,不敢说英语是制胜因素,但是英文面试其重要性也不用多说了。
这些大概就是此次中财之旅的心得了,也尽量略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个人感受,但还是没能完全避免,请各位见谅。如果能够对你有些用处,那我就算功德无量;如果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权当无伤大雅的碎碎念,笑过就忘。
各位,老生常谈一句: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Dare to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