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意:
前言——
我们曾经青春年少,我们曾经血气方刚,我们充满了智慧与梦想,我们要实现那个曾经自己一再追逐的避风港……你知道吗,我付出了多少,才来到了北大,你知道吗,我又跌倒过多少次而再一次爬起,可这次,我真的再也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和老师的侮辱,我还是选择了逃避,逃避这一切吧,去我那个没有喧嚣安静的地方……
相关消息——
2009年6月28日晚,北大新闻学院研究生贾昊从高高的楼上跳下,当场殒命。一个年轻轻的生命,一个曾经非常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瞬间就抛下了所有的梦想、追求、无依无靠的母亲…
据说贾昊从小就很优秀,钢琴考过十级,以优异成绩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200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
据说他的导师谢新洲从他研一开始,就让贾昊成为其儿子的家庭教师,教其儿子整整三年英语,而且是免费。
据说他的导师谢新洲曾许诺他继续攻读其博士。而他将报考时,导师又不允他报考,据说他导师已经允诺了别人读博。
如果贾昊按期于2008年毕业,那么这场噩梦也许就不会发生。可是他因为优秀的外语和综合素质而被选拔为奥运志愿者,做了一年。到2009年毕业时,他的考博梦被打破,留校机会被人顶替……一次次的失望,让他身心俱疲,直到一周前,《时尚》杂志终于接受了他、将给他北京户口,并让他做一个策划。那个周末,当他熬了三天三夜完成了《时尚》的任务,兴高采烈去上班,已经到了单位楼下。他的导师谢*州电话强行要他回学校,要求周五、周六、周日三天紧急帮其做课题。他实话告诉导师自己要上班、自己太累了,导师竟气急败坏地大骂侮辱他。
贾昊忽然如泄了气的皮球,他没有上楼去上班,扭转身回到与母亲共住的小屋。母亲没有工作,与他相依为命,并依靠他的打工费用生活。
之后,尽管有朋友、一位外校老师好言相劝,他似乎就栽到了一个黑洞里。他二十多年来的艰辛学习、奋斗、荣誉、未竞的梦想,都被隔离在他的身外。世界真的很可怕。导师几年来紧逼的神情和无情的责骂、自己隐忍的日子、蒙受的羞辱……压倒了他,压垮了他。
外校老师请他住到家里、让他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同学劝慰他,而他不停地想诉说、诉说,但他并不知道他说了什么。
然后,他终于从高高的楼上飞身而下。一切都不可挽回……
贾昊死了,他的导师谢新洲也人间蒸发了……
安息吧,年轻的贾昊! 节哀,昊母和朋友们!
以下是新闻学院的通知——
据说北大和新闻学院已定性:贾昊的死与导师无关,与学校、学院无关。6月30日北大新闻学院电子邮件告知全院教师,严禁外传消息。措辞是“不幸坠楼身亡”。通知全文如下:
各位老师好
6月28日晚,我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贾昊不幸坠楼身亡,该学生是单亲家庭,母亲无收入来源,我院师生若有自愿捐款者请与学院办公室联系。此事家属提出希望不在任何媒体发表和上网,请各位老师、学生严格遵守。捐款可不必付现金,只需回复邮件报捐款数额,待从您的期末超工作量奖金里扣除即可。捐款截至到7月2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大应该告知事实真相
据《京华时报》报道:北大研究生贾昊于6月28日跳楼自杀,死因与其谢姓导师有关。昨天,贾母证实儿子自杀一事,称她正与学校协商解决。北大新闻学院一负责人表示,此事仍在等待警方调查结果,学校尚不便回应。发帖人署名“知情者”称,贾昊于2006年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研究生。6月的最后一周,贾昊在上班途中接到谢的电话,被骂后不久跳楼身亡。
另据报道,该研究生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曾“带着母亲就读”。试问,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他怎么说轻生就轻生了呢?用北大一位老师的话说:早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即使不发生在该同学身上,也会在别人身上发生的。这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会“早料到”呢? 这种事情也有其必然性吗?那这个必然性又是什么?熟悉该研究生的同学说,贾昊一直在帮自己的导师做研究,在帮导师的儿子做家教。既然如此,那位姓谢的导师怎么会说自己的弟子“无用”呢?他的“有用”或“无用”标准又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现时的高校,学生要想毕业,就必须先给导师打工,其中包括给导师抄写和整理论文、替导师撰写科研报告、给导师的子女辅导、帮导师做一切可能的家务,等等。这叫潜规则,高校的潜规则。想必北大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吧!那位姓谢的导师说自己的弟子“无用”,是因为这个不争气的弟子没有帮助导师抄写论文吗?是给导师的儿子的辅导效果太差吗?可无论如何,那位姓谢的导师有什么权利判断一个研究生“有用”或“无用”呢?他对贾昊同学的死该负什么责任呢?
北大,这个中国第一学府,这个中国无数孩子梦想的地方,应该有勇气告诉社会事实的真相。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童 泉)
以上内容来自: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7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