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撰文/比雅瑞尔(Luis P. Villarreal)
翻译/涂可欣病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然而一般人却不知道,在传统生物学定义下,病毒是没有生命的!现在,科学家要挑战「生命」的概念,让病毒重回生命网络之中。
1950年代美国经典电视喜剧「新婚佳人」有一集演到,纽约布鲁克林的公交车司机克莱姆登大声向太太艾丽丝解释:「你知道,我了解你有多容易受病毒感染。」半个世纪前,即使像克莱姆登这样的市井小民,对病毒也都有些认识: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原体。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并不清楚病毒是什么,即使到了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少。
将近100年来,科学界对病毒认知的共识也一再改变,从最早认为病毒是一种毒物,然后是一种生命形式,接着又改观成一种生物化学物质;到了今日,病毒则被视为介于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灰色地带的物质:它们没有办法自行复制,但是到了真正的活细胞内又可以繁殖,而且会对宿主的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大部份时期我们都将病毒归类为无生命物质,也造成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大多数的学者在研究演化时,都忽略了病毒。不过,现在的科学家终于开始认识病毒在生物历史中的根本角色。
必也正名乎
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病毒这么难以分类,因为每次使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它们,它们的模样似乎也会跟着有改变。人类最初对病毒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们与疾病有关,病毒(virus)一词,就是源于拉丁文的毒物。19世纪末,研究者发现某些疾病,像是狂犬病和口蹄疫,是由行为类似细菌、但个体更小的病原体所造成。由于它们显然具有生物特征,而且可在动物体间传播,造成明显的生物效应,因此在当时,病毒被视为生物世界里具有基因的最简单生命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