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月2日香港大学公布了今年内地本科生录取名单。共有296名考生被录取,另有200至300名考生被列入候补录取名单。香港大学的最高奖学金为每年14万,获得奖学金的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考生。有一些高考成绩不是最拔尖,但面试表现出色的考生获得了奖学金。
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刘庭梅除了报考北大外,还报考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3所港校。香港大学通过对高考成绩和面试表现慎重权衡,最后决定不录取北京文科第一名刘庭梅。
港大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考官经过对刘庭梅的面试,感觉以刘庭梅的英语水平,到港大就读可能会不适应。“港大不录取刘庭梅,并不代表她不够优秀。”黄依倩说,刘庭梅的整体素质非常高,可能她更适合其它高校。
这就引发了我关于“全球化时代的国内高校应如何招生”之思考……
港大实行全英文授课,对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要求很高,怕刘廷梅不适应,所以不录取她。这实际上也是为刘廷梅着想,因为她还有别的选择机会。
港大每年高达14万元的奖学金,也并非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来决定,考生要通过面试才能获得。
这里至少有两点很明确,一是港大自身的基本定位,决定了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二是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如何严守学校的基本定位。这其实就是高校招生中所体现的基本专业精神与法治精神。
反观内地高校,真正缺乏的也就是这两种精神。不仅各高校的自身定位十分模糊,所谓“985”、“211”,实际上都早已趋同化了,而且,在招生过程中,倘若真正能够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不错了,况论“面试”?
也正是因为内地高校缺乏这两种精神,许多家长和考生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高校。高考之前,许多中学的“尖子生”已经纷纷被国外大学录取了。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今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也已经很难说还是以往意义上之“状元”了。
应该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高考也已经全球化了。世界著名高校都在争抢优质生源,招生报名点已经摆到了家门口,有些中学门口也早已挂上了XX国外大学生源地之招牌。因此,当大家都在感叹在全球顶尖高校排名中,国内的所谓“一流大学”却难见踪影时,是否应想到国内大学的优质生源也早已经成为了问题。
年复一年,呼吁、反思依旧,国内的教育改革看来只有到连小学生源都进入“全球化”之时,才能找到方向,才会真正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