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与建议-转自清华经管网站,版权归汇丰-清华农村项目基金会
6月13日召开的汇丰-清华项目成果研讨会上,项目课题组组长、经济系教授刘玲玲发布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汇丰-清华项目关于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结论、关于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的研究结论,以及关于建立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清华经管学院李子奈教授等项目教师,分别就项目中的7个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成果汇报。
(一)关于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结论
第一,实证分析(5100多家农户,有效样本4199份)表明,我国农村“刘易斯转折点”尚未到来(即农村地区教育收益率趋近于城镇地区,并且增长较快,统计测算证明相反),结论是: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第二,通过对影响农户贷款因素的实证研究,同样发现农户的经济行为与借贷行为是一致的,带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其基本经济行为是以生存为目的,不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同时,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又在瓦解着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使目前的中国农村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艰难过渡阶段。
第三,对农户经济行为和农村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解释了农户借贷行为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市场“啄序”特征(正规金融的资金普遍向较富裕农户倾斜,农村贷款覆盖率普遍较低),是着手建立中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出发点。
第四,调研数据表明,农户借贷行为的发生频率高出我们的预期。从借贷来源看,一是信用社,占借贷总数的35.62%。二是亲友邻里借款,占到借贷总数的54.49%。由此可见,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占农村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信用社贷款额度大,亲友邻里借款额度小。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从非正规金融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农户的消费支出。
(二)关于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的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不同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的主要特点有:正规金融的供给缺口由非正规金融弥补;占据垄断地位的正规借贷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供给的地区差异显著;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较差,历史包袱较重。
第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在利率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上的“金融抑制”;农村正规金融供需错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非正规金融在农村满足农户消费支出与一定程度致富需求上已不可或缺,但无法获得合法经营地位并接受规范监管,使得农村金融市场陷入“分割”状态。
第三,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成因主要是:商业性金融的逆向选择功能显性化;政策性金融直接推进与强力拉动功能缺失;合作性金融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农业保险缺失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民间金融在促进农户致富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风险。
 
 
(三)关于建立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9点建议”
第一,项目建议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即贫困农区、传统农区、发达农区和现代农区。
汇丰-清华项目研究发现,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瓦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在空间上呈现动态的、区域的梯度分布。甚至在一个狭小的县域、乡镇或村庄中这种过渡性质也明显存在。因此,研究按照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路径,不同区域以县为基本单元,将我国农村地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即贫困农区、传统农区、发达农区和现代农区。同一县域内的农户也可以划分为小企业主农户、富裕农户、中等收入农户、贫困农户、特困户等几类。
第二,根据农村金融市场明显的“啄序”特征,引导不同的金融机构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第三,为促进农村地区多种形式新型金融机构的成长发育,要建立较为规范的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批发市场,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创造条件。
第四,为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有条件也有能力在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第五,支持新兴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发展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以供给创造需求。
第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
第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产品和担保抵押模式的创新,为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第八,明确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定位。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第九,改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司法的公正性,提高司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