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6-10-22 20:58:03
龚民 发表于 2016-10-22 20:56
你认为人该片面发展吗?
正确!人不是上帝,人只能片面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04: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25:00
龚民 发表于 2016-10-22 21:04
看来你只能轿花子抬死人独干一行了!
每一个人都有所擅长也有所不擅长,这是他们相互服务的理由,也是他们组成社会的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36: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42:09
龚民 发表于 2016-10-22 21:36
社会无必要定死毎个人一生只能终身一行片面发展,这不合时代发展。
人的片面发展,这是他们相互服务的理由,也是他们组成社会的理由。但如果是“全面发展”,那么他们连组成社会的理由都没有了,社会要解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45: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1:50:25
龚民 发表于 2016-10-22 21:45
全面发展也并不妨碍互相服务,人仍是群体社会性动物、互相协助是少不了的!
你头脑中还有没有起码的逻辑啊?!
不承认人是动物,这是“全面发展”的依据。认为人是动物,那就没有“全面发展”这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2 22:59:59

张端鸿:答人民日报高等教育三问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5548-1010108.html


一答招生:

1、招生是否足够公平公正,自主招生选拔是否沦为腐败滋生的土壤?

答:招生总体很公平,公平得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尽管高考招生还有很多不足,但找不到更加公平的招生方式。大学招生本该自主,如果连招生都不自主,大学还能有什么自主?从制度和技术上说,杜绝自主招生当中的舞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全程录像备查、面试当日随机抽签进入考场、面试官随机抽签面试学生、大学监察部门全过程监督、利益相关者回避、屏蔽一切通讯方式、参与舞弊即辞退、舞弊即取消录取资格等等机制如果都使用到位,舞弊行为完全可以有效防范,又何谈腐败滋生?尽管个别高校未能有效建立防范机制出了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收紧高校的自主招生。

2、招生何时不再成为大学“掐尖”的战场?


答:全球范围的高校招生都遵循“掐尖”原则,每所大学都会尽最大努力招收最优秀的学生。中国的问题不是“掐尖”,而是恶性“掐尖”,在部分省份,顶尖名校向中学名校的校长和班主任许以重奖;高考成绩一出当即接走状元、榜眼,防止友校竞争;夸大其词进行招生宣传,将高分考生骗进学校再说;在微博上打”口水战”,有辱斯文;冒充竞争对手高校的老师,蒙骗考生等等,都是违背操守“底线”的做法。“掐尖”不可怕,恶性竞争中的违纪违规、违背道德的行为要杜绝。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考招生行为规范,确立招生行为“红线”,一旦踩踏“红线”,即视为违背教师道德底线,严惩个人,校方兜底。此外,招生数据往往成为各项国内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既然排名机构纷纷表示“大学排名从来不是排给专业人士看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不能做到不采用大学排名作为评价高校的依据,主流官方媒体(包括人民日报)能不能不报道大学排名?从而避免将这种功利性的压力传递给大学。如果都能够做到,恶性“掐尖”何愁不能杜绝?

3、招生选拔是否足够科学?大学能否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选拔到在特长、兴趣方面适合学校的人才?

答:一定要弄清楚招生的主体是谁。是高校,而非省招办。而高校又将招生的权力分解到学科、专业和学者,学校领导班子一般不会直接去招生。在有良好机制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应当赋予学者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只有招生权力真正交给学者,同时实施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才可能确保学者们招收到达到学校标准,同时又是个性化的,跟学校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生。当学者们招生时还要面临成绩高的为什么被淘汰之类的质问时,如何真正选拔特长、兴趣符合学校的人才?

4、 招生环节是否已经和培养环节有效对接,成为有机整体?

答:费了巨大成本和精力把“尖子”招进学校,培养环节却让学生“自身自灭”。部分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必须看到,更多的重点院校将本科生教育视为根本使命,学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付出了“真金白银”。但是从高校财务结构和教师激励约束机制上看,要进一步在高校预决算当中清晰列明人才培养支出(含师资薪酬)、教师薪酬福利支出的总额,并且明确教师聘任的前提是教育(Teaching),而不是科研(Research),教师在学校财务性的收入之外,只能利用假期获取较低额度的收入。高校财务赋予大学教师的收入,应当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收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校收支在财务结构上的“倒挂”现象,也才能真正从激励约束机制上将大学教师拉回课堂。试问:当学校财务只能提供1/4的教师薪酬,高校教师都忙于自主“创收”,大学如何能够要求教师将3/4的精力放在培养上?又如何能够期望教师像用招生那样的投入度来做人才培养?为什么教师有更大的热情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培养热情却不足?除了招生质量好能够展示学校的体面,能够贡献于大学排名之外,好学生培养起来省心啊!人事部门能够放松对高校薪酬体系的管制吗?

二答培养:

1、 为什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被批评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不够?

答: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历来重基础、重知识,重考试、重标准答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十年的教育结果不可能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彻底扭转过来。从大学阶段来看,主要问题有四个约束:一是师生比,耶鲁大学3900个教师,每年招收1600个学生,复旦大学2600个教师,每年招收3000个学生,如何期待同等的精英教育?二是教师精力耗散,自主创收压力大、行政支持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师人数只能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讲ppt是最轻松的完成教学的途径。三是教学法落后,中国的大学教师教学法十分落后,他们的教学法可以概括为教如被教(Teaching like they were taught)来概括,既不擅长专业性的大班教学、也不擅长个性化的小班研讨,不会提问,不会解答,如何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美国的学生每周修4门课感到很累,中国的学生每周修12门课感到还可以应付,为什么?因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每周上12门课,老师只有随便讲讲,学生只能随便听听,大家于是开开心心,随便就能拿个学分。主管部门能做到进一步将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完整地交给大学吗?

2、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足够优化,真正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答: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核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培养方案都是穷尽很多教师很多年的精力逐年改进和优化。不要轻易把他们的培养方案想得很烂。但是,培养方案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立足于思维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跟新兴行业、新兴职业、新兴技术实现对接,避免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滞后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从学校财务收入看,学生学费占学校整体办学经费的比例太低,公共拨款当中的生均拨款额度太低,科研经费、创收性办学收费、重点建设的专项经费比例过高,就决定了教职员工很难将时间充分花在核心层学生的人才培养上;从学校财务支出上看,只有很少的经费是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基本的改进教学都经常支出无门,难道期待教师自己贴钱来优化课程,又如何期待学校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不成为“空中楼阁”?

三答评价:

1、大学是否学会了用“严出”制度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答: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一般坚守“严出”原则,但是严出原则是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大学依然是应试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中学的教学、学习方式并无本质不同,学生实实在在通过了考试,学校还能硬卡学生不让其毕业?维稳是高校的头等大事,大学依然对学生负有近乎完全的责任,如何指望大学挺起腰杆坚守“严出”原则?教育体系并没有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教育进口和出口,转学、休学、停学都还实现不了充分的自由选择,学分在跨校之间还实现不了自由“流通”,“严出”的结果就是把不成熟的学生直接推上社会。谁敢坚守“严出”的原则?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们纷纷表示,如果按照国际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学生每周修读十多门课程,如果都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学生,除了不吃不喝不睡再无其他选择。所以,教师只有适应现有培养方案,适度降低教学要求。在这种前提下,推行“严出”制度岂非空谈?

2、 大学究竟该对学生考察什么,知识、素质还是能力?

答:学生评价(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问。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所考察的侧重点都并不一样。根本不可能用一个通用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这样的词汇来轻易涵盖,校际之间、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学评价权属于学科、专业,属于教师,不要总是试图用行政思维来实现大一统的管理。中国大学跟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跟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跟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跟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专业化。真正专业的、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孵化出来吗?民政部门能干干脆脆地实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的登记制,而不是审批制吗?

(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3 10:02: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3 11:51:57
龚民 发表于 2016-10-23 10:02
是你头脑结构不正常、戓认识水平低,品不出我话中含有的平常起码的无可置疑逻辑:人仍是群体社会性 ...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动物,人可以全面发展。而龚民你却认为人是动物,动物也可以全面发展。如此看来,龚民比马克思还要马克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3 14:51:52
ldjdkj 发表于 2016-10-22 22:59
张端鸿:答人民日报高等教育三问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5548-1010108.html
一答 ...
高等教育是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最关键工序。前道工序已经把人的好奇心泯灭殆尽,那么后道工序不管你怎么设计都没有用。最具大师潜质的人,他们往往就是前道工序的差等生,学渣。

教有道,差且贱焉,耻也;
教无道,优且贵焉,耻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4 10:34:2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0-22 20:3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有过定义。按照这一定义标准,再对比《圣经》创世纪,那么人 ...
不管谁定义过人的意义,但是,人要有人的素质,有人文素质,懂道理,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象许多国人那样,出了国洋相出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5 16:57:29
hhj 发表于 2016-10-24 10:34
不管谁定义过人的意义,但是,人要有人的素质,有人文素质,懂道理,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象许多国人那 ...
人格和公民的自律显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精神。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社会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6 09:20:52
ldjdkj 发表于 2016-10-25 16:57
人格和公民的自律显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精神。
不错,如果一个体制不容许公民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意志,那么,这个体制必定是反动的体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6 09:58:10
hhj 发表于 2016-10-26 09:20
不错,如果一个体制不容许公民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意志,那么,这个体制必定是反动的体制。
儒家思想下,中国人其实没有公民意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6 10:09:54
ldjdkj 发表于 2016-10-26 09:58
儒家思想下,中国人其实没有公民意识
那么这就落后了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7 15:54:2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0-23 14:51
高等教育是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最关键工序。前道工序已经把人的好奇心泯灭殆尽,那么后道工序不管你怎么 ...
就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9 14:32:51
hhj 发表于 2016-10-24 10:34
不管谁定义过人的意义,但是,人要有人的素质,有人文素质,懂道理,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象许多国人那 ...
人能不能“全面发展”,那就要看人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东西。《圣经》认为人是具有“上帝灵气”的一种东西,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意识”的一种东西。马克思的观点与《圣经》是一样的,也就是除人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上帝灵气”,都没有“意识”。这是一种人类自负的观点。所有自负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09:46:0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0-29 14:32
人能不能“全面发展”,那就要看人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东西。《圣经》认为人是具有“上帝灵气”的一种东西, ...
什么叫全面发展?这个观念是否合理与可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2:04:20
hhj 发表于 2016-10-30 09:46
什么叫全面发展?这个观念是否合理与可取?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圣经》里描述的上帝。《圣经》创世纪里还说,人的鼻孔里有上帝的灵气,换言之就是人具备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潜能。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基本依据。马克思没有用“灵气”一词,他用了“意识”一词。在马克思那里,“意识”与否,这是将人类区别于万物的截然标准。
人类自负,这是否合理?是否可取?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文里已经阐述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0 13:50:57
自主招生=自主腐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1 09:02:32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0-30 12:04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圣经》里描述的上帝。《圣经》创世纪里还说,人的鼻孔里有上帝的灵气,换言 ...
就算全面发展了,离无所不能应该来讲还差得太远的。要是人真的能够无所不能,那么,人就不需要设置上帝这个东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31 11:18:35
hhj 发表于 2016-10-31 09:02
就算全面发展了,离无所不能应该来讲还差得太远的。要是人真的能够无所不能,那么,人就不需要设置上帝这 ...
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其实就是一回事。没有这样的能力,那就做不到无所不知。比如说要彻底克服观察者偏见,那还必须能够做到没有立场地观察,也或者是以世界之外的客者的立场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就与《圣经》里说的上帝没有什么两样了,但这居然就是教育目的。

人能够知道什么?关于这个古老问题,既有自谦的答案,也有自负的答案。西方三大宗教教义都是自负答案,马克思主义也是自负答案。“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就来自自负答案。与之相反,道学、佛学,以及现代科学,它们却是自谦答案。

龚民曾经质疑,难道人只能片面发展?!我的回答是,正确。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有更多的不擅长,这是他们相互服务和组成社会的根本原因。如果每个人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么每个人都能够自我服务,而无需求助于他人,这样社会就解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