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112 52
2016-10-20
现实我国的高等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想必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尽管我们的高校之校训大多仍为先人所制定。但实行如何?估计多数人会认为“大相径庭”,为什么?大约各有不同的答案。不管这次人民日报的“三问”贴不贴普,但毕竟是提出了一个值的深思的问题。
       关于献身科学的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上世纪70年代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高校教学是“挖深井”,知识面太窄;而是,兴趣是第一位的。这是诺奖学者第一次提出的忠告。再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我们至今没有回答。如果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对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的赞誉,我们就该扪心自问:西南联大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能做到的人才培养,我们的高校究竟该如何“树人”?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回国讲学时指出:“大学不能大而化之,要有大师,要培养大师。”这是他对国内高教的浮躁提出的忠告。就看近些年来高校的校名“翻新之争”,就说明浮躁之心有多严重,这大约与行政化有关。创新不是编造,专业与时俱进也不能臆造。教育部近些年来批复的“新专业”对于用人的企业来讲,大多不被看好,不过最近教育部砍掉高校一大批学位授予点也算是教育回归科学的一步吧(教育部10月20日,清华等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授权点。可怜这些专业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不知以后怎样解释自己所学的专业:http://news.ifeng.com/a/20161020/50126495_0.shtml。扩招也演变成“规模第一”的变种。至于素质教育是不是就是“大栅栏”的翻筋斗——变个花样而已。举个例子,我去招工是遇到一位学生拿着一张齿轮设计图纸,他洋洋自得的告诉我:“我这图纸是全年级毕业设计最好的,老师说学会CAD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看了这图纸告诉他:你这图纸如果拿去加工,负责任的会退回图纸,不负责任的会用任何材料包括用木板来给你做。这学生说不可能,我说:CAD只是用电脑把你所学的机械知识表达出来,工人看图不是看你的圆画得如何,而是看图形的标注,你这图纸既没有齿面的硬度要求,也没有材料材质的标注,更没有齿形的标注,所以你这齿轮只要用木板加工成带有锯齿的圆周体就符合图纸要求了。这种工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居然在高校机械专业没有强调,可见专业素养还不如技工学校。
       高校除了行政化屡受诟病之外,照本宣科也是一个问题,当然这与教学科研体制有关。当然,教师和学生的浮躁也不是没有关系。
      最后,现在的高考体制有个问题:高中毕业生对报考专业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仅靠学校的名气和那些“大而化之”的专业名称来“猜想”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所以畅所欲言推进高校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人民日报的“三问”附后,供参考。

附:http://news.ifeng.com/a/20161020/50127074_0.shtml
    原标题: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教育眼·聚焦高等教育改革①)

    编者按: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不均衡、整体质量仍不够高,还不能高质量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正视挑战与不足,寻找有效的改革之道,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一组报道,直面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难点与痛点,力求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启迪思考、引发讨论、提供借鉴。

       “网络可以解决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大学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我们的大学是否足够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关注他的品格、兴趣和潜质?”

        “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略显不足?”

        不久前,江苏省苏州市,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2016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多位学者指出了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

        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若干功能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一问招生:

      ● 大学招生是否依然在从招“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之间步履维艰?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高校招生是受到争议和批评的。质疑主要体现在:招生是否足够公平公正,尤其是自主选拔是否沦为腐败滋生的土壤;招生何时不再成为大学“掐尖”的战场;招生选拔是否足够科学,大学能否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选拔到在特长、兴趣方面适合学校的人才等。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生源,大学招生作为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第一道环节,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回应质疑,破解上述难题,让大学招生驶入科学轨道,是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大学招生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举措,让扭转“唯分数论”、关注考生个性化培养有望成为可能。今年,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又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这都使得从招收“冷冰冰的分”真正提升为招收“活生生的人”增加了可能性。当然,如何进一步提升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能力,确保整个选拔环节的科学公正,对大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招生环节是否已经和培养环节有效对接,成为有机整体?

       一直以来,对大学招生诟病较多的一点是,大学似乎在招生环节使出了“洪荒之力”,却在后续培养环节中“后劲不足”。对此,有专家直言不讳:当前,我国高校的招生环节和培养环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国内很多优秀大学都缺乏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关注。“把高考状元一网打尽,然后自生自灭”的现状让人心痛。还有专家指出,“招到多少高分考生是显性的,关乎学校颜面,而把学生招来后培养质量如何却是隐性的,因此高校重视不够。”

       事实上,招生与人才培养理应密不可分。招到不同潜质、不同特长的学生,大学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案与之配套;反之,学校设计了不同培养方案,也需要在招生环节进行个性化推荐。期待高校招生能更加用心,力争对每个招来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高质量培养。

       二问培养:

      ● 为什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被批评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不够?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日前,记者在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时,这位长期工作在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一线的学者不无忧虑。

      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耳熟能详。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但遗憾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扼杀’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谈道。

      一流成果的取得建立在对问题持续关注和默默坚持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中,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足够的兴趣与强大的好奇心难以坚持。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所学,是高等教育承担的使命。

      ● 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足够优化,真正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究竟如何?能否称得上一流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之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实,早在几年前,部分高校负责人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一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往日不同,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比如,我们培养的人才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或不敢投入,对今后几十年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必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跨越国籍和文化背景、站在世界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工具性知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成长最重要的价值和能力,避免成才目标的功利化与庸俗化;人才“均值”不低,但“方差”较小,必须要在个性发展上设计路径……

“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为当下服务,缺乏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通过教育去引领学生面向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要应对的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需要让优秀教师回归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置,需要更客观理性地推动通识教育等。虽然前路依然很长,但未来值得期待。

      三问评价:

     ● 大学是否学会了用“严出”制度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南京林业大学已陆续对几十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学校对于学业无法达到要求的学生依法依规进行退学处理,本为常理,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在我国此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和淘汰机制。

       如何扭转?记者得知,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强化了对学生的考核和过程性评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出较高要求,还对整个受教育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博士生学习中段进行中期考核,强化对本科生各学习阶段的考核要求等。

用“严出”倒逼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力,但这是中国高校逐渐成熟起来的必由之路。

● 大学究竟该对学生考察什么,知识、素质还是能力?

       评价是标准,也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目前高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那么,应当如何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与导向?

       应当肯定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正在优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谈到,“从国家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都是重要进步。而且,“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观也为越来越多高校接受。

       素质和能力该如何考察?记者了解到,已有部分高校探索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还有部分高校要求毕业论文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迈出了优化评价模式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正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说,“经过4年本科培养,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从表面看,符合要求的学生才能毕业,但细究毕业标准问题,很多大学管理者、教师也答不上来。我国高校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最后的‘收成’要心里有数,不能开完毕业典礼、学生找到工作就了事,而要扎扎实实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20 15:1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0 15:1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0 18:02:42
如果教育是大师设计的,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公平。
如果教育是大多数人设计的,那么对未来大师来说就不公平。

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初等教育,这才是未来大师的温床。高等教育也只是后续工序,但绝不是出大师的关键工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0 19:12:3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0 19:44:4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6-10-20 18:02
如果教育是大师设计的,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公平。
如果教育是大多数人设计的,那么对未来大师来说就 ...
你这观点不太正确:从心里学和生理医学上讲,幼儿的启蒙非常重要,但与大学校教育比较,这属于人的智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幼儿教育是对外界事物感知的启蒙,高等教育则是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已经具有相当的理性认知的人接受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再认知的理性教育。幼儿教育固然很重要,尤其是6-8岁这一转折点上的启蒙。而高等教育则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较高专业性的理性教育,是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层次。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层次。幼教大师是启蒙的引路人,高教大师则是科学的指路人。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问题是这个大师不是论资排辈而来,而是学术造诣上的领军人物。副教授可能就是大师,教授不才也不算大师。大师与职称不能完全划等号。你不要错误理解田长霖先生的话。至于人民日报的三问,问的也未必准确,但毕竟也该问问了。
如果教育是大师设计的,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公平
这个说法就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