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读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看到关于偏好的定义:在同时可以选x和y的情况下选择了y,则表示主体对y的喜爱偏好于x。
什么是坏人和好人呢?好人是不是不做坏事的人呢? no no no!
做坏事是需要智商、情商、金钱、精力等等条件的,不是谁想做坏人都可以做坏人,有些人不做坏事是因为他不具备做坏事的能力。
因此,假设x为做坏事,y为不做坏事,我们不能因为观察到某人具有y的特征而直接说他不是坏人,只有我们观察到他同时可以选择x和y而最终选择了y的时候,才能说他不是坏人。这就是说,某些人不做坏事,不是因为他不是坏人,而是因为他(暂时)不具备做坏事的能力。而说某些人不是坏人,必须要观察到他具备做坏事的能力而不做坏事才可以下此判断。
同样,我们能说抗战胜利之后汉奸都变成好人了吗?不能!当他被枪指着的时候,他的可能选项里只有做好事这一条,不存在其他选项。因此,当我们只能观察到他做好事,而不能观察到他是否是在可以做坏事的时候做好事,我们不能说他是个好人。
易中天先生给出过一个关于好人的判定:什么是好人?能做坏事的时候不做坏事,就算是好人。这个关于好人的判定条件已经比“能做坏事的时候选择做好事”放松了,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举出无数个诸如竞争压力大、人民没信仰等等各种客观条件后,已经是个很普适的标准了。
易中天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讲三国,从历史中悟出哲学,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从哲学分化而来,哲学又是所有生活中最本质的智慧和规律的总结,研究历史的目的也在于总结前人之智慧,教育当下之愚民。真正的圣人,大概就是孔子那种,贯通六艺的人吧!
其实,圣人的大智慧,哪些不是对生活、生命最朴素的总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