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自己私下里盘点一下今年看过的公关案例,然后内心里给他们颁发一个年度蠢逼公关的奖项,做个排名。
很多时候,我甚至也有想把这个奖项放到我的公众号里做的冲动。
索性每次我都忍住了。因为作为还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总是这么得罪大企业,总是不太好的。
然而自打上个月开始的网约车新政的论战开始,滴滴的公关表现总让我觉得如鲠在喉。纵观其从上到下的所有表现,完全是一副业余选手的水准。
而且,讲道理,是一副资深业余选手的水准。
经常有人会问我一个问题: 做企业公关最重要东西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因为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这个问题也可也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回答,那就是小企业做公关,靠的是脑洞。中型企业做公关,靠的是资源。大型企业做公关,靠的是三观和格局。
好,我们就看一看滴滴的公关们干了哪些蠢事儿。
事情的起因,是国家下发了网约车新政,新政规定京沪两地网约车要求“本地车,本地人,B级以上”。
这个新政条款对滴滴的业务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对于刚刚吞并UBER中国,阶段性取得网约车垄断地位的滴滴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那么作为公关,在面对红线级危机时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问个为什么。
政府机构为什么要下发这样一个规定?
这时,作为一家大企业的公关,三观就成为了决定事件发展的前提。
对政府的信任度,对“政治”的理解,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对国民认知的判断,等等等等,加在一起,就成为了公关策略的指向性核心。
很显然,滴滴的公关和管理层选择了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他们用脚投出了不信任票。
新“网约车”规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不合规或是不合法的地方。但是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限制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挤压低素质人口,规范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国家级战略方向。
简单的逻辑,大城市公共交通压力大,所以就会有外地人进驻这个城市来做这个生意。来了,就会形成新的人口压力。于这种综合性的人口压力相比,简单的交通压力和安全压力只是城市管理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孰轻孰重,政府考虑的要远比一家靠打车赚钱的企业多得多。
如果滴滴的公关真的理解了“管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要比管理一个几万人的公司复杂得多”的道理,那么他就应该明白,站在大局的对立面上的最终结果,无非就是被历史的车轮碾轧粉碎而已。
然而滴滴的公关也许并不是看不懂,而是狡猾的尝试利用“资深公关”的职业技能去给国家和政府添堵,利用媒体,自媒体,学术资源,反复抨击政策的制定者。甚至冒着煽动公众和破化社会稳定的风险试图去为一家公司谋取利益。
这个三观也真是让我叹为观止了。
不要讲什么没有滴滴,我们就只能看着出租车拒载。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在下雨天,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只接滴滴的单,不接路边散客。那是因为滴滴有溢价。
不要说什么新政一实施,北京上海的网约车司机就只能去做黑车。他们还可以抢银行啊?同样都是违法,干嘛还带着那么大的作案工具啊?
不要说什么新政一下来,就会有无数的关联公司破产倒闭。要是这么讲,打击传销干什么?那都是促进就业啊!
不要讲什么政策有漏洞,违法,违宪。
贵公司整个的商业模式,不就是站在政策和法律的漏洞上建立起来的么?吃瓜的时候你不提漏洞,挨了打你想起法律和漏洞了?
政府制定的任何一条制度,国家制定的任何一条法律,都会有它的漏洞和缺陷。即便是在其他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制度完善法律健全的发达国家,也没有什么“滴水不漏”的法律或者制度。任何法律或是制度,也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政府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去完善这些法律和制度,让整个社会能够更加顺畅的发展。
至少,是让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可以更加平稳的发展。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一家公司算得了什么?一个行业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仅仅是按照市场规模和流水来决定一个行业是不是应该存在,那么讲道理,毒品行业和色情行业早就成为第一大行业了。
一个企业公关,拿政策和法律的漏洞来说事儿,站在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我看到的只有两个字:“狂妄”。
这种狂妄不仅体现在认知上,更体现在技术上。
作为一个可以算得上是垄断级别公司的公关,拿着“我是弱者的态度”来对抗政府的宏观战略,可以说是完全无视了政府宣传部门的智商。
我想,滴滴的资深业余公关们可能天真的认为,只要表现出“我是弱者”的态度,政府即便不会网开一面,至少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取到公众的同情,使政府在正式执行政策法规时手下留情。即便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上,政府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天真这个词,恐怕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些业余公关了。你们没看到前两天快播老大认罪的报道么?
MDZZ
我之前在和一些客户聊起危机公关时,用来举例说明危机公关是什么的最多的例子,就是院前急救。
危机公关,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果断的决定是要截肢,还是要手术。而危机公关的价值,就体现在于当你决定截肢的时候,是从膝盖开始截,还是从大腿根开始截。
对于滴滴来说,面对红线级危机。出于对投资人的保护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公众层面积极响应新政策,在运营上将重点转向二三线城市,最后通过与政府机构不公开的内部沟通,不断地推动政府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新政策,积极为公司的经营环境拓展空间。
然而他们干的事儿则是:啊,需要截肢了,让我们从脖子开始吧!
棒棒哒!
所以,观察至今,自打2016年开年到10月21日。我觉得发生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奇葩公关事件中,滴滴的公关应该可以稳稳地拿下“年度最蠢公关”的殊荣。未来的这两个多月里,以我对国内公关行业的认知来看,在“作大死”这个领域中,应该也不会有哪家的公关能超越滴滴了。
我们已经看到了它起高楼,我们也看到了它宴宾客,那么接下来,滴滴还会让我们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