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的评论,看了挺让人担心的。
中国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大家都极端没有信心。就好像战争还没打响,士气已经完全没有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大多数人批评张,并不是从论据而是从结论着手。张的预测针对的是GDP总量而不是人均,大家的批评却更多的是在人均、发展的质量以及分配层面。
有时候,虽然人们不能预测个体的行为,却可以预测天体运行的规律。如果GDP不能进行推测,那么大家都改行算了。很多人对学者个人有意见,导致有色眼镜来看人。这是个人意识的偏见,最好别拿来污染眼球。
我同意张的多数观点,美国当前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虚拟化。冷战结束后过度应用了冷战结束的红利,大家对美国的信心建立在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上,这随之又体现在对美国纸币的信心上。当各国对美元失去信心之时,美国的厄运就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下,美国实行的不是节约开支,而是实行减税、印钞等手段。看看美国的作为,你不知道是其他国家出现了危机还是美国出现了危机、美国到底是出现了危机还是机遇。
按照多数人的分析,似乎中国过去没有美国GDP高(而不是富强),以后肯定也超过不了。这些人应该去看看美国当年时怎么超过英国的?一个强大、领地分部全球的英帝国,不到十多年间就拱手交出了霸权地位。反观近500年霸主易位,基本上都是死在金融业,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通币,它面对的就是其他所有国家的信心。信心的建立,需要很多年时间;信心的失去,却只需要很短时间。
张的言论中,有两点没有提到。首先是GDP的计算上,中美GDP的对比使用的基准是美元。一国在上升期,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将会增强,他国对该国币种的需求也会导致升值,所以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中国GDP总量会加速前进。美元在失去部分信心、发展中国家减少储备之后,会有一个贬值的趋势;其次是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的差异上,中国在服务业发展、统计等方面有些滞后,比如中国人消费电脑软件(游戏)、影视等知识产权产品,很多都没有被计算进来,服务业启动后,GDP的发展也会有一个上升,这样看中国怎么权衡“保护知识产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与支付国外知识产权费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近期随着中国着力推动信息、软件等软体产业的发展,或许就能推动几个类似GOOGLE、微软等公司的产生。联想到中国和德国GDP接近时期中国先是较低的统计、后来一下提高了2007年的GDP增长率,从而彻底超过了德国,减少了“宣判等待时间”、也减少了德国对中国的“恶意旁观期”,我只能猜测中国打算今后在和美国GDP总量的较量中、在拉锯战时使用类似的手段(请别介意这种缺乏根据的猜测,权当好玩)。
罗的言论,更像是一个搞政治的说的话。不过,何为普世价值?第一,是宗教信仰吗?欧洲人为什么去美国、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对亚拉等国人民的作为像是“上帝的子民”的行为吗?相比在欧洲探索之前一个世纪前中国的地理探索,谁更配说“信仰和爱心”?第二,是普选吗?美国在建国150年以后才给妇女选举权、“解放黑奴”的内战结束一百多年才认真落实黑人选举权的行为,像是真正的人权吗?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能承受这么多会表演的律师、演员等任总统的奢侈待遇吗?第三,所谓的政治自由?罗的参照物主导建立了联合国,可是当联合国不同意其对一个国家动武的时候,美国照打不误;美国在南美推行的政策,照顾了谁的政治自由?美国的人口在20世纪增长了三倍多,原住民印第安人还剩下多少,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吗?美国人对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排斥,是其宣扬的仁爱、人权?再看中国,在一个高等教育不发达、大多数人轻易就能被收买的国家,人们连自己都管不好的时候,能奢望这个群体集体做出的决策吗?中国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是在1998年,只有当一国教育水平提高、人民的鉴别力和自我约束力上升之后,才能奢谈自由,只有多数人心中有法治观念才能奢谈人权。自由之人,首先需要自由之心;人权是法制之下的人权。这些都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请罗同时也有时间搜索一下、更加全面的看看想想。而同时大家不妨仔细看看自己身边的人,你觉得大家的言论和思考方式让人觉得理性、可以信赖?我暂时还缺乏这种信心。我相信发展是阶段性的、层级上升的,我不信普遍的价值观、普遍的发展模式。
罗在检讨中国的时候,不要忘了还应该看看他的参照物;在横比的同时,还要记得纵比。在宣传一种言论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其执行后果。在中国面临世纪性、世界性机遇的时候,推出其倡导的改革新思维,结局大体上只能是类似1990-1992年间的经济倒退。我建议罗能看看王一江教授的一篇文章:《美国精神与美国崛起》。其中有两句先摘出来:看看这些历史事实,说美国人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漂亮口号下,干尽了无耻的勾当,确实没有冤枉他们。可以说,美国精神的核心,是贪婪和对财富不懈的追求。
近期的一点思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