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易财经博客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的博客里看了一篇文章,这是陈教授五月份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发表的一篇演讲,文章以翔实的数据分析对比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文章以鲜明的观点,严谨的论证和强有力的数据,非常犀利的一针溅血地剖析了中国经济、国有制的重大弊端,大有倾覆现有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势,犹如一场大地震一样,笔者感觉此文很可能将引发一场中国经济学界的大讨论,再一次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至于风口浪尖之上,不仅如此,它还将引发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深层次改革同样意义重大。特此转发贵处,也希望借由贵处转发至中国各经济学研究处,让中国那些搞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读一读,辨一辨,对于更进一步的思想大解放无疑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当下也许只有陈志武这样的经济学家才敢于针砭中国当今之时弊,痛陈国有制之弊端, 当为今日中国经济学家之楷模。学者风范,万人敬仰!
文章网址:
http://chenzhiwublog.blog.163.com/blog/static/4802420420096691043296/?fromFocus
题目: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主要观点:
国有经济比重越高,民间消费增长越慢
为什么国有制抑制民间消费?
在中国,民间消费为何难以增长?
国有制和私有制带来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
偏重国有经济的结果使就业难以增长
为改变经济模式,民有化改革是必需
————————————————————
“宪政的中国趋势”大型系列高级讲坛(第五期)
本次主题:危机与宪政改革
第五场:国有制与宪政法治难以兼容
主讲人: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
点评人: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主持人:蔡定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研究所所长
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当前大家关心的,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学界、决策层还有民间,都很关注中国以后的走向,社会怎么走?经济怎么办?在经济模式方面,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特别是靠政府投资带动。由投资带动以后,产生很多制造生产能量(产能)。产能增加这么多以后,就得靠出口市场带动整个中国生产链的不断上升,以这种方式给制造业工厂提供销售渠道。
但是有一个问题,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出口、对投资的依赖度这么高,长久如何能持续?这是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谈论的话题。过去十几年,很多人在呼吁,包括发改委也呼吁了多年,要改变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过渡依赖出口的现状,必须要调整。但是讲了十几年,到现在,依赖度不仅没降反而上升。为什么呢?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逼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提了十几年,愿望表达了十几年,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仅没减少对出口依赖、对投资依赖,反而还恶化了很多?”
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从基础制度角度来理解,去看为什么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特别是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还是让征税权不受制约,只要政府在经济中继续唱主角的话,那么,这个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会很困难,这种愿望可以表达,但最后要实现非常难。
具体讲,我想回答下面这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很难向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而只能够继续依赖投资、依赖出口?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中国,GDP增长速度如果低于8%就不行?从大到小的各级政府都在追求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保8。为什么保8对中国这么重要?如果你跟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或者老百姓或者政府官员去说,在中国必须要有8%的GDP增长速度,大多数人会觉得很纳闷,如果在美国的话,每年有百分之二三的增长速度就很高了,那就会让整个美国社会非常欣欣向荣。但是,在中国,要8%才能够产生足够多的就业、让老百姓感受到足够多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去年我在广州跟网易的首席运营官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向我问过同样的问题。我说:你把中国的GDP增速跟其他私有市场经济的GDP增速做直接比较之前,大致上应该先把中国的GDP增速除以2,才可做直接比较,否则不可以直接比。我待会儿再解释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这实际上跟第二个问题有关,为什么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总是慢于GDP的增速,就是大家能够感受到的经济增长没有官方公布的GDP增速那么高,为什么?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要8%或更高的增速才能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包括在座的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多的工作给大家去选择?为什么中国GDP的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机会那么低,比其他国家普遍低很多?
我今天就针对这四个问题做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