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192 4
2016-10-27
世界并不那么平
十年前,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乐观地作出了一个著名的乌托邦式预言:“世界是平的。”在同名畅销书中,这位热烈拥抱全球化的先知认为:如今的世界,国家、种族、肤色、语言乃至宗教等差异和藩篱都已被打破,人类可以同一平台上实现社会分工,“没有所谓的美国人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参与竞争”,因为那将是一个平坦、无边界、无差别的美丽新世界。
那时,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自信而乐观地说:“问题只有一个:我说得究竟对不对?”那口气表明,他认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他那本书的副标题是“21世纪简史”,也许等到2101年再作判断对他更为公平;不过,眼下来看,世界至少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平。
这应该是再明显不过的景象了:一个人员、资金、货物无边界流动的乌托邦渐渐远去,文化差异一如既往,而管理规则和界限则比以前硬化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都以各种手法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从欧洲到美国,越来越多的政治家正在屈从于民粹主义的压力或诱惑,想要在情况变得更糟之前保住自家手中的饭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外包给不知是印度还是墨西哥哪个角落里的工人。
看看英国的成功脱欧,就知道这种情绪决不可小觑。尽管许多政治精英、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站出来反复劝告人们投票选择留在欧盟,脱欧将造成严重后果,仍有超过半数的民众选择了离开,而他们大多是那些工作机会流失的外省居民——在整个英格兰,选择留在欧盟的伦敦、剑桥、牛津三地也是精英最集中的地方,这并非偶然。对那些普通百姓来说,留欧派的口号“留下会更强”(Stronger in)没多大吸引力,因为他们本能地觉得自己“生活在变糟”,因而他们会更倾向脱欧派提出的“夺回控制权”。
在全球化带来利好时,人们并不一定将这些都归功于全球化;但当事情变糟时,人们往往就会找上这个最现成的替罪羊。长久以来,欧盟致力于一个无国界世界,而英国内部则一直有人本能地怀疑这样会削弱(乃至摧毁)保护他们利益的民族国家。许多人会回忆(其实是“构想”)起某个“过去的好时光”,那时的英格兰工作稳定、邻里互助,并有安全感和保障,要求把外来威胁和移民挡在门外。对他们而言,一个“平坦”的全球化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在内河里行船的水手陡然面临开阔的海洋一样,固然眼前有无限的机会,但也意味着那里潜藏着自己难以掌控的力量。恐惧促使人抓紧自己最能安稳把控的东西。
无论好坏,被压抑者正在回归。人们曾被告知,全球化将会提升总体福祉——总体而言也许的确如此,但当人们发觉自身福祉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时,这种情绪就由期待转变成了不满,乃至愤怒。根据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测算,美国底层90%的人口收入已停滞长达三分之一世纪,全职男性劳动者的中位数收入其实比1973年的水平还有所减少。完美的市场也许的确能惠及所有人,但显然那些善于利用市场机制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好处,而当出事时,美国国会可以拨出巨款来救助那些惹下麻烦的基金公司,却任由同样受损的百姓们自生自灭。
当然,当前的各种挑战有着复杂的根源,但在政治上,这最终往往意味着要归咎于某一个或几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靶子。英国脱欧、特朗普的崛起等民粹主义泛滥的情形,表明长久以来作为全球化火车头的西方内部开始骚动和怀疑,并屈从于这种草根的不满情绪。其结果,在这次美国大选中,任何一个热门候选人都不敢公开赞同推行自由贸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因为那被指责为将夺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右派的特朗普摇唇鼓舌说它是“可怕的协定”,“一个毫无所获、只有麻烦的协定”;左派的桑德斯则说它是“灾难性的协定”;连一度大力推动TPP谈判的希拉里也看到苗头不对,改口说她不赞成现在的TPP内容,理由是它没有达到“为美国创造好工作、提高薪水并加强我们国家安全的”高标准。
那里面有一种愤怒、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以及对“精英”和建制派的不信任。从日本到欧洲、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政治现象:老练的政治家在选举中受到怀疑,而特朗普这样几乎毫无政治经济、“对国际政治的了解是从卡通片里学来的”这么一个人物,却大为走红。自越南战争以来,美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不信任政治精英,这是一种绝望心理的表征:现行政治结构内的利益相关者已经盘根错节,而过往的事例表明他们也无力推动改善我们处境的变革,因此,唯有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才能引入一套不合常规的做法。
现实表明,过去那种对全球化的鼓吹,大多确实都乐观得太早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文化杂交》一书中说,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过去的同质化运动曾经取得过胜利,很多胜利其实都未能深入渗透并统合内部差异,“这样,还有什么理由认为,全球化会有不同?”当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有壁垒的世界未必就更坏:在现代社会之前,欧洲基督教社会一直是个内部自由流动的整体,但那却是个黑暗的中世纪。
吊诡的是,当下的不满又正是全球化深入的结果:正是因为它渗透到每个社会角落,瓦解了旧有的社会机制,并深切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他们才会产生这样的反应。他们甚至也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只是反对“坏的全球化”——那种只有少数社会成员获益、而对易受全球化浪潮冲击的弱势群体又缺乏措施社会保护措施的全球化。因此,重点并不是世界有多平、国际间开放与否,而是这个开放社会能否平等地保障大众的基本利益。
转自:http://weizhou.blog.caixin.com/archives/15291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27 00:11:25
谢谢分享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7 00:11:54
m_1477366390_zxECIY.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7 00:48:51
fumingxu 发表于 2016-10-27 00:09
世界并不那么平
十年前,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乐观地作出了一个著名的乌托邦式预 ...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不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27 10:36:07
fumingxu 发表于 2016-10-27 00:09
世界并不那么平
十年前,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乐观地作出了一个著名的乌托邦式预 ...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不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