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理论认为,利率水平与一般物价的变动速率,而不是物价水平,成正相关。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英国的数据并不支持上述经济理论:之前两个世纪(1730—1930),英国的国债收益率正相关于整体物价水平,而与通胀率相关性几乎为零。凯恩斯将此现象称为“吉布森悖论”。在金本位条件下,物价越高意味着一盎司黄金能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少,即黄金的相对价格下跌。因而,吉布森悖论下,黄金的相对价格与长期实际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1988年,美国前财长Summers与哈佛教授Barsky发表文章,专门研究了吉布森悖论和黄金标准。他们验证了,1821-1913,长期利率与整体物价水平表现正相关,也就是说,吉布森悖论确实存在。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中央银行对黄金兑换的严格控制,吉布森悖论失效。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弱化了吉布森悖论。而在金价自由浮动(1973)后,长期实际利率与黄金价格之间紧密相连。他们得出结论:在自由市场中,金价和长期实际利率走势相反。
2001年,Reg Howe沿着Summers的研究步伐,考察了金价与长期实际利率的关系。其研究发现,在1995年-2001年期间,虽然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不断下跌,自4%降至近2%,但金价却从400美元/盎司下滑至270美元/盎司,而不是涨向500美元/盎司,与吉布森悖论出现明显背离。Reg Howe认为,这与美国政府1995年提出并实施的强势美元政策有关,即政府对黄金市场的干预措施发挥了作用。
以美国为例:
2003年和2004年,美国长期实际利率下跌,金价上涨,吉布森悖论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吉布森悖论并不明显。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7年9月)以来,国际金价与美国长期实际利率之间保持了明显的负相关性,我们可以将这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3月,美联储实施的高利率政策令美国房市承压,美国次级抵押房地产市场违约率逐步上升,债券市场投资者开始抛售次级债,转而购买中长期国债。这使得美国中长期国债价格上升(长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持续下降,2007年9月初,10年期以上国债的收益率为4.84%,而到了2008年3月20日,该收益率一度跌至4.0%,跌幅逾17%。加上,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企,使得美国长期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大幅下跌,金价则创下历史高位1032美元/盎司。
第二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0月,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飙升,金价震荡回落,一度跌至682美元/盎司。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于08年3月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暂告段落,市场对美国长期经济前景预期逐渐回稳,但并不乐观。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回升至4.73%(6月13日),但之后又重新回落,8月底时,跌至4.29%。显然,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的大幅上涨,主要的刺激因素为整体物价水平的回落。9月,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华尔街4大投行或被并购或转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暴跌,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升至3.43%的高位。
第三阶段,2008年11月至今,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逐步下降,金价回升。为改善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流动性,美联储大幅快速调降利率至0-0.25%,并于2009年3月18日利率会议上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打算买入3千亿美元中长期国债。这使得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维持低位,同时,推动商品物价走高,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