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8-5-5 10:52:4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5-3 18:56
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虑代价,都要考虑值不值得。但凡正常智商的人都是这样。
你不要把“商人”的逻辑扩大为“正常智商人”的逻辑。你就明确直接回答:人类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追求,是否也要算计一下代价的多大,如果算计下来代价大了,就不值得去追求了??是这样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5 11:00:16
      《哲学新使命:人类理想(内含幻想与渴望)的实现何以必然为可能?》(续)

   2. “多象”的欲求。在前述“知”的欲求中,曾指出“先验自我”以自身为“中心”由先验想象力向外放射“维度”的光芒,先验地设定了“我”之外“非我”之“对象”的存在。而在此,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样的先验想象设定中,本然地含有着对“自我”和“对象”各自作为“整体”的设定。在这对“整体”的想象设定中,随此先验自在地滋生“单一”的意识和观念:“我”为“一”,而“对象”也相对于“我”为另“一”。在“先验主体”对“对象”内容(感知内容)的欲求中,所随生的先验的想象(设想),是把“内容”作为一“整体”来想象(设想)的,并趋向于“整体”来领会和把握,这在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中得到充分的佐证。而先验主体对“对象”内容的欲求,不仅先验的欲求对象内容的单个整体性,更先验地欲求着对象内容的“多个整体性”,亦即对多个“感知内容”的“多象”欲求。先验主体对“多象”的欲求,不仅是欲求多个整体在“质”上的可能多样性,也欲求多个整体显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可能的多形状或多状态性(“多彩多姿”这褒义词是对此最鲜明的注解)。在这对“多象”的先验欲求中,“多象”虽为多,却蕴含着共具有的“整体性质”的“一”,“量”的意识与观念由此渊源而产生。在对“多象”的先验欲求和随之的想象期盼中,空间的几何关系特征和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特征,得到了更突显明晰的意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5 11:59:14
ab571016 发表于 2018-5-5 10:52
你不要把“商人”的逻辑扩大为“正常智商人”的逻辑。你就明确直接回答:人类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 ...
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虑代价,都要考虑值不值得。这不仅仅商人才这样,每一个正常智商的人都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7 06:3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0 01:08:50
《哲学新使命:人类理想(内含幻想与渴望)的实现何以必然为可能?》(续)

3. “动”的欲求。作为精神和生命的存在,先验主体必会涌显出对“动”的先验欲求。先验主体对“动”的先验欲求,一方面表现为对变动的内外感知现象的兴趣观注及期待,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内在意识活动,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先验主体之意志驱使与之紧密融合,受其支配的“肉身”的外在主动运动。在对内外变动感知现象的兴趣关注及期待,特别是先验主体驱使“肉身”进行外在的主动运动以及对此运动的体验和展望中,“运动”所引带呈显出的广延空间及流逝时间,以及空间与时间的不间断连续性才得以鲜明的进入意识。并且,通过主体先验的“动”的欲求之活动体验及与其的想象,使“运动”将广延空间的不间断的延展与时间的不间断流逝粘合联结为一体。并且,通过先验的“圆满欲求”与“超越欲求”(对这两种先验欲求后面还要专门论及)所滋生的先验想象力的参与,时间不间断的连续流逝,被想象设定为是“均匀”而“无限”的不间断流逝,而对应的显示时间不间断均匀流逝的“理想运动”,则是在相等时间里走过相同距离的匀速运动。另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于:在先验“动”的欲求中,正是由于先验主体驱使“肉身”的主动运动,揭示出了空间的三维性以及广阔的延展性,揭示出“物象”在空间中“三维体”多面特征以及所呈现的更风采多姿的形态。而先验主体通过“肉身”的主动运动,才得以深入空间之中,从而真正成为游历于空间中的一个“在世的存在”,与世界中的“万物”相遇交道,从“先验自我”中发展出“经验自我”。使“自我”具有了丰富的“双重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0 01:12:37
4. “新颖”的欲求。先验主体不会仅满足于“对象”在原有“质”和形态上的多样性,也不会恒久“吸享”沉迷于肯定性的原有现象事物中。先验主体作为一具有否定和无限性的存在,终会在原有有限的事物中心生“郁闷”,对其“厌倦”,而油生对“新颖”事物的欲求冲动。主体“新颖”的欲求冲动,一方面是想象并由主体的不断拓展活动去深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去发现新的“多质”多形态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由主体先验“构建”欲求(对此后面有专门论述)的牵引,设想并由主体自身不断实展的“构建”活动,将原有的事物作创造性的相互“构建”,而孵造出“新质新态”的事物以满足需求。主体在由先验“新颖”欲求推动,而不断的设想并不断的“扩寻”与“构建”出“新质新态”事物的活动中,在所不断显示出的“新质新态”事物之呈现与主体“新颖”欲求的相契性中,主体由此生发出世界的“事物”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意识和信念,主体所具有的内在精神与创造的无限性,以及相应的世界在“物象”之“质”和形态上所具有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还得到充分展现与揭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0 01:35:4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5-5 11:59
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虑代价,都要考虑值不值得。这不仅仅商人才这样,每一个正常智商的人都是这样。
你的这种“首先得算计好,才能去做事追求”的想法,借用黑格尔的一段名言来回复你:其荒唐好比要告诫人们:要先知道会游泳了,才能下水!其中的道理,你该多思下。也希望你多读些哲学的书。比如,看你说的哲学见解,你根本不了解现代哲学很重要的“现象学”学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0 13:38:28
ab571016 发表于 2018-5-10 01:35
你的这种“首先得算计好,才能去做事追求”的想法,借用黑格尔的一段名言来回复你:其荒唐好比要告诫人们 ...
考虑代价,这已经不是哲学不哲学的问题了,而是心智是否正常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3 23:2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3 23:35: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4 01:0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18 05:10: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30 11:21:48
读写学评 发表于 2018-5-13 23:21
“必然为可能”说法,谈到了两个议题。一个是“可能论”议题,另一个是“必然论”议题。“可能论”是对“必 ...
我想强调指出为“必然可能”,是因这不是“形式逻辑”上的可能,而是具备内在的根据性,必然朝向“现实性”的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5-30 23:29: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5 14:32:48
《哲学新的使命:人类理想(内含幻想与渴望)何以必然成为可能?》续

5. “圆满”的欲求。

主体“我”先验的“圆满”欲求,主要显现为以下几种先验的欲求及想象:(1)“同一,一致”的先验欲求及想象(2)“归属整体”的先验欲求及想象(3)“完整、对称”的先验欲求及想象(4)“统一,谐和”的先验欲求及想象。它们先验地主要对应着并共振于世界不同的层次与侧面:在领悟及寻求世界根本的特征时,展开“同一,一致”的先验欲求想象;在领悟及寻求世界“多象”的存在方式时,展开“归属整体”的先验欲求想象;在领悟及寻求世界“物态”的结构形式时,展开“完整、对称”的先验欲求想象;在领悟及寻求世界“事物”的作用与运变时,展开“统一,谐和”的先验欲求及想象。

圆满的先验欲求及所随生的先验想象,可分为“自在”的欲求及本能的“断想”和“自为”的欲求及主动的“设想”两类特征。“自在”的欲求,表现为是“自然隐在”而未被“自觉”的欲求,相应的本能“断想”,表现为是被某些的现象特征被动唤醒,而必会自然产生对其的“直接想象”,而“自为”的欲求,则表现为是“自然显生”并“自觉”而为的欲求,相应的主动“设想”,却并不依赖于“现象”的唤醒,而是主动地在想象中去“设想”现象,“归范”现象,“发掘”现象,“统摄”现象…。

康德作为认识基础的“先验的综合”,唯有从这些先验的欲求及先验的想象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与阐明,而正是从这些先验的欲求及先验的想象中,我们构建出了世界的主要图景,我们亦获取了对世界的主要认知:“自在”的欲求及本能的“断想”,让我们得到对“现象世界”的“直接认知”,由其得以构建出我们感觉经验的“生活世界”;“自为”的欲求及主动的“设想”,让我们得到对“现象世界”更深更全面的“间接认知”,构建出超越并包容我们感觉经验“生活世界”的更广更大的“悟知世界”。

我们上述的“圆满”之多种先验欲求及随生的想象,既是“我”之存在必会产生的牢固深蕴的“信仰”,亦是一切认知与知识的先天主要的“摹本”,“美”、“信仰”、“知识”,在这里渊源地本然一体。我们的认识,正是因为有这“先验”的摹本,才所以并未陷入柏拉图在《美诺篇》中所论述的“知识悖论”,而既有其可能(知其所“想知”),又能够展开(见证所“想知”)。我们在认识之前,已“知道”我们将认识什么,该认识什么 ,我们在世界的万象中,将寻找什么,该发现什么,要丰富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6 21:23:19
在此,我们对先验的“圆满”欲求及想象,如何构建出我们感觉经验的“生活世界”和更广更大的“悟知世界”作些重点的陈述。

首先:正如我们在前述“多象”的欲求中所阐明的那样:我们先验地具有“多个整体”的观念。相应地,在“圆满”的欲求中,我们显现出“归属整体”的先验欲求及想象。面对世界“色”、“声”、“触”、“味”等异质“现象”的“恒常聚集”,我们本能自在“归属整体”的先验“断想”,将其综合为“物”之整体。这种自在本能“归属整体”的先验“断想”,不断被“恒常聚集”的现象所触生,使我们得到一个个“物”之个体的直接认知。而对在相异的时空中出现的“单个”全无差别”之“物”,由本能自在先验的“同一”之“断想”,我们将其综合为“同一个物”;在时空中“各为整体”出现而“极少差别”之物,由本能自在先验的“一致”之“断想”,我们将其归属于“相同的物”。

同一个“物”,在A场景下,逢遇B事件,若产生C的变化,当这同一个“物”在A场景下,再次逢遇B事件,我们本能自在先验的“同一”之“断想”,会预想将同样有C变化的发生。当在“相同的物”之“某物”上,我们看到具有a.b.c.d多样的特征,在E场景下,逢遇F事件,会产生G的变化,由我们本能自在先验的“一致”之“断想”,我们会预想在其他“相同的物”上也很可能会有a.b.c.d多样的特征,在E场景下,若逢遇F事件,也很可能会产生G的变化。我们最初的逻辑推理,由此渊源产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15 17:05:17
补充说明:自在本能先验“断想”,其“断想” 为在想象中的“断定”之意,它不是一种自觉理性判断,而是一种带有“判断”意味的想象行为。在理性判断之前,“判断”其实就早以不觉察的感性想象方式而原初存在,而理性判断是从感性想象判断之水波上涌出的浪花,绿丛中绽出的蓓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26 18:14:31
在对“逢遇”见的相应事物作出自在本能的先验“同一、一致”之“断想”基础上,我们先验自为的“同一,一致”之“设想”,也开始觉醒,主动地在各样的事物中去发现及寻览相同和一致性,并使其不断扩展,按“相同性”或“一致性”的范围大小和程度多少,在“归属整体”先验欲求想象的参与下,将纷耘繁多的事物,划分并归入“由小到大”的多种类别,将它们“命名”,由此生成相应的“概念”,奠定了我们作为“语言表述”和对事物作出明确的“性质和属性”判断的“材质”基础。

而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自为主动“同一,一致”的欲求及“设想”,促使我们更深一步地发现了事物现象间隐含的“因果关系”。

我们由切身自明的体验得知:我们的精神活动,会由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物”的刺激原因所引起,我们的精神与意志,也能驱使我们的“肉身”作用于“外物”,而使“外物”得以发生变动。“我”之内在精神活动的自明因果关联,以及“我”与“外物”之间能予以相互作用的自明体验,促使“我”更进一层主动展开“同一,一致”的先验设想:外界的事物间也应“同样地”存在着这样的因果关联与相互作用,并以这样的设想去更深地试图领悟前述的现象:当某一事物,在逢遇B事件后,会发生C样的变化,可能是B事件的作用因使该事物产生的C结果。

而当这某一事物,逢遇事件B后,是恒常地发生C样的变化,即使不在相同的场景A,这时我们便会最终认定:是B事件作用于某事物后,使其产生了C的变化,它们之间有着确定的因果的关联。

基于这样的因果设想和认定方法,在“完整对称”和“统一谐和”先验欲求及设想的补充和推动下,我们不断的去广泛验证和发现事物间“显在动态”的和“”潜在静态”的因果关联,最终得出整个世界的万物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联这一根本的“悟知”。并且,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为“内因”与“外因”两大原因,当某些事物不见它物的作用也能自由明显的运动变化或者能自主缓慢地变化,我们将它们判定为是主要由内在灵性意志原因驱使而运动变化的生命(动物或植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22 15:00:48
数学中,涉及“无限”问题(例如在康托“无限集”问题,在微积分中的“无限细分”问题,在几何学中关于“点”的概念问题)所面临的矛盾境遇,是必然不可避免的。这是根源于:作为人之“先验主体”的先验“圆满”欲求与先验“超越”欲求,所滋生的“先验想象力”必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圆满欲求的先验想象力,必会将任何的事物都设想为一个“整体”,也正是这一先验的“整体”设想,诞生了多个的“一”,奠基了数学“自然数”的基础。而超越欲求的先验想象力,又必会油生对“整体“的“向内微分”或“向外扩展扩充”的超越。面对无限性的问题,这不断的“超越”与“整体”的设想形成一种永恒交织的矛盾运动,而只有在面对事物的有限性问题中,才能得到暂时和解。(待以后详细的论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1-26 21:30:46
而“整体”与“超越”的先验想象力间所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又何尚不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论及的“二律背反”产生的根源!
  在此,要特别从另一角度讨论一下康德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世界的因果性与自由的问题。
  人们(包括不少哲人)往往在世界的因果性中只看到必然,看不到自由,认为承认了世界的“因果性”,便没有了“自由”的容身之所。
  其实,先验“整体”的想象力,一方面将世界设想为一“完整统一”的因果关联之网,而先验“超越”的想象力,却又必将这“完整统一”的世界因果关联之网,引入不断的超越扩展之中……。在这两种先验想象力矛盾交织的指引和推动下,世界的因果性展示给我们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因果链,而在这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因果网链中,却正昭示出否定必然性的自由!作为主体在世界中的自由,正蕴生并成长在这世界的因果性中!

  “存在”在赋予我们精神的自为和超越性的内在自由时,其实也赋予了我们所处世界潜含的外在自由性,(即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因果关联,其实成为我们理想与目的能得以实现的外在条件和可操纵的无限多样可能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为其理想与目的,不仅能利用,更能改变相应的因果关联)。这内在与外在的自由相呼应、互助与转换,使我们的普遍理想所以能实现为现实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9 15:37:44
《哲学新的使命:人类理想(内含幻想与渴望)的实现何以必然成为可能?》(续)

这里顺便指出,世界展示给我们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因果网链,并不意味着我们改变其某一特定局部或个别的因果关联,就会连锁引发世界广泛的因果网链得以重大改变的“蝴蝶效应”。这是因为:世界每一局部和个别的因果关联,都以显在和潜在广泛意义上的特定“力”来稳固和维系,所以具有一定的“惯性”。
  这一“惯性”,决定了“因果关联”改变的连锁反应,具有边际效应的递减性;此外,更重要的是,因果关联改变的强度,以及与被改变的因果关系相邻接的其他因果网链其“支撑力”的稳固性,决定了它们的因果关联是否也随之而改变。所以,在自然界中,数学中所表达的“蝴蝶效应”,只会在其支撑因果关联之“力”很弱小的某些狭小的事物范围内有效。不可能是世界的广泛现象。一个原子弹的爆炸,会引发所在地区的一场大暴雨,一发炮弹的爆炸,引发所在地区一场大暴雨的概率几乎为0。
  “南美洲的一只蝴蝶煽动几次翅膀,就可能引发北美洲来一场暴雨”,这只是混沌数学的抽象运算演绎模式,硬套到自然界中的一种幽默表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2 22:14:04
在此我们考察先验的“圆满”欲求,在对数学的诞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曾指出过,主体意欲和感知的内容,在先验的想象中,被设定为单个或多个的“整体”,内容即使呈现为“多象”,它们却蕴含着共具有的“整体性”的“一”,“量”的意识与观念由此渊源而产生。(参见“多象的欲求”一节)。这在“多象的欲求”中表现为本然的“设为整体”,而在“圆满”的欲求中,更侧重表现为自觉扩展的“归属整体”的先验想象力,是数学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诚然,从表面上来看,作为数学地基自然数的诞生,是缘起于古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用绳结、石块 、或刀刻痕等来一一对应狩猎、收成等生活物的计数活动,但这些对应活动的之所以能成立,是由于人们已在先验的想象中,本然地领悟了在每个生活物和对应计数物之间共具有同一的“整体”特征,使得“一一对应”的计数活动得以可行。而又正是有这一领悟,使这一“整体”性质,最终从自然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数学中抽象的“1”。

自然事物的叠加,最终可以抽象地用“1+1”的不断叠加来对应表示,而“1+1”的每一次叠加,通过“归属整体”的先验想象,又可不断地综合为一个个特定的整体……。在“圆满”欲求的驱动下,将这一个个特定的“整体”有序完备的排列,并用符号来分别予以标示,作为数学地基的“自然数”由此诞生。而将“自然数”最后看作是趋于无穷,则是在“超越”欲求先验想象力的参与下,所形成的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8 18:09:50
数学最原初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事物多寡的计算和空间的长度、面积及体积上大小的比较,并且也意识到,事物的多寡与占据空间大小,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在自然数的诞生过程中,人们逐渐清楚的意识到,相同“1”的不断叠加构成的自然数列,其每一个特定整体,都能用小于它的一些特定整体的叠加来精确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相等关系;而反之,小于它的某些特定整体,也可以用去掉另些小于它的特定的整体方式来确定得之,这便产生最基础的数学加减运算。加减运算向“倍积”和“均分”的进一步拓展,便产生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在自然数中所拓展开的这种纯粹抽象运算的确定和精确性,在“同一,一致”的本然欲求和想象驱使下,人们相应地以此为摹本,将其“同构”地“投射”和“复印”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自然事物空间大小、重量及其它大小的比较活动中(例如人们用最小线段刻度作为“1”的重复叠加做成单位绳尺来精确度量、比较和计算面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自然事物的多种大小比较活动,第一次得到了“量”的精确比较和计算。

数学,第一次萌发出它朝气的生命与力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8 18:12:23
当然,这种纯粹抽象运算的精确和确定性,是相比于人们以前对自然事物“量”的比较活动而言,其后遇到了“不可通约”的 “无理数”困绕,促使数学产生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28 18:16:02
先验欲求所引生的认知活动的不断展开,特别是在先验“圆满”欲求的推动下,从“直接认知”的“生活世界”向“间接认知”的“悟知世界”的不断深入,人们必然又会在更丰富和深刻的意义上去最终认定寻问世界在纷繁多样现象中所蕴含的根本同一本源,并将追求纷呈多变世界背后的“同一”与“一致”性作为认识的更高课题。在此,那在人们最初的“知”和“多象的欲求”中,将“先验自我”之外的非我“对象”作为“同一”的整体看待,先验主体不仅先验的欲求对象内容的单个整体性,更先验地欲求着对象内容的“多个整体性”之先验设想,也在更丰富深刻的认知高度上,重新得到新灿的呈现:世界本体的原初存在,被设想为纯粹完满整体的“一”,而从这“一”中,变生出世间万象的“多”,而这万象“多”中的每一个,都表现出“整体一”的存在性,折射显现,并交相辉映着那世界本体原初的“一”。世界纷繁万态的存在和变化及相互的作用影响,实质上隐显的却是背后那本体原初的“一”与涌生出的繁多的“一”,相互间在“数”上的抽象恒定、普遍必然的各种关联、结构和运演样式。这在几千年前古代中国的“易经”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杰出思想中得到鲜明体现。更在几千年前伟大的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为数”的学说中得到了最鲜明、全面和集中的展示。

至此,数学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哲学的时代开始,被置于难以撼动的崇高地位,数学不再仅仅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用于实用计算的附庸工具,而是升华而出,更作为探索世界万象潜含的本质联系的指南。数学的活动方式和原则从证明“勾股定理”为标志,也发生了一些具有深远重大意义的转向:强调并致力于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从清晰自明的公理和原理关系出发,用同一,一致关系的递进转换,去证明那些在经验中显示出的事物空间几何关联特征以及数量关系特征的必然性,去论证那些在数学关系的探寻中所涌现出的数学设想是否成立,去发现所必然会延伸出的新的数学关系形态……。数学由此在古希腊由严密的逻辑推导演绎建立起人类伟大数学成果的恢宏几何大厦,数学也其后发展出更具有抽象普遍意义的代数形式,使数学在数量关系上的演绎证明,更具有严谨和普遍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1 21:30:15
数学因此肩负着两项神圣的使命:一是努力对我们世界纷繁万象的存在形态和变化的潜含规律,通过建立各种确定的“数与量”的关联、组合、结构等形式,来精确的美妙简洁显明、表达和阐释,数学由此发展出“解析几何”、“微积分”等伟大数学方法成果。二是对自身圆满的追求和信仰,依照统一、一致性的设想,去独自自由的开拓创建和发展自身的王国,去容纳(例如承认无理数,将“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展为“实数”)与探索未知存在和“可能世界”(例如将“数”的范围从“实数”扩展到“虚数”,创建“非有几何”等)的数学奥秘,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数学获得长青不衰的生命和无尽的魅力。
      而作为人类“先验圆满欲求”下所随生的“同一、一致”、“归属整体” 、“完整、对称”、“统一、谐和”四种先验想象力,无一不在推动、引导着数学的同一和综合、规范(排序与归类)、比较、对应、关联组合、构建等活动,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2 10:06:50
6.“超越”的先验欲求。
先验主体的“超越”欲求,一方面外在地表现为是对所面对的“物象”世界,在空间与时间上所进行先验的无限宏观扩展或微观深入的想象,并由这一先验的想象所激发的行动与探寻。这一先验的外在“超越”欲求,使我们虽作为时空中“肉身”的有限存在,难免对世界的感知具有狭隘性,对世界认知是在有限的层面范围,但却能以其不断的超越精神与意志,将先验“圆满欲求”固有的“统一、一致”的信念,以已有的认识范式为指南,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推演,用以解释世界,叩问世界,直至推演到它的边界,闯入到世界的另一片“推演受阻”神奇王国,发现世界隐匿的更大的奥秘,重新构建将其囊括的“统一、一致”的认识范式,不断得到对世界更深,更广的认知…。
      另一方面,则内在地表现为:对自已的意欲意识活动本身,以及与世界的交往,先验本然或自觉地“超越”而出,将其作为“反观反思”可被作用的对象。先验主体这一内在的超越与反观反思,所具有的潜在无限性,使得作为包括“我”之精神意识以及与所面对呈现的万千现象,被不断“先验综合”为一“世界整体”之对象,而进行反思观照和考察,从而获得对“世界总体”不断全面、彻底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超越性”,还能更进一步地表现为对“超越自身”的“超越”:将“超越”作为观照与思忖的对象,而指向对更加无限深远根本“存在”的想象与领悟……。正是由于这有着自由与无限可能的“超越性”,使得作为在“世界中”的“此在”之我们,既处在世界的因果网链之中,又带有自由的“神性”特质,能超然于这世界的因果网链之外。
      这一带有“自由”的“神性”特质,正是我们能不断深刻全面地认识这世界,进而探察到在这世界中,“人”的精神意识与物象对象的作用关系,发现在这相互作用关系中,世界所凸现出的相契特征,从而能作用与改变这世界的因果关联,实现自身的理想所先验具有的主观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0 21:32:34


    在这里,含有深刻意义的,我们要特别指出:对外在的“物象”世界,在时空的先验想象上,基于“圆满欲求”的先验“整体”想象与基于“超越欲求”的先验无限扩展或微观深入的想象,必然会发生内在的矛盾冲突,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指出的“二律背反”现象,正是缘由于此。

以空间为例:

1.先验“圆满欲求”在对空间宏观的先验想象中,空间,被先验设象为是由“同一”综合的广大“整体”,而空间要作为这一“实现”的“整体”存在,则意味也有着它的整体边际;而先验“超越欲求”对空间的宏观想象力,却是不断对这“空间整体”边际的超越与突破,促使先验“圆满欲求”对空间作不断更广的由“同一”综合的“整体”想象……;

2.同样,先验“圆满欲求”对任何微观的有限空间,会先验想象为“整体”而存在,这样的空间“整体”存在,必会有其“边界”,将自身的“内部”包含,又区分出“外部”。“有内部”即意味着可被划分(分割),而当先验“超越欲求”对有限空间“整体”作内部“微分”的想象超越与突破时,则必然又会逢遇到“微分”后更小的包含有“内部”的整体,迫使先验“超越欲求”对微观空间“整体”作不断更深的“微分”想象……。

先验“圆满”欲求与先验“超越”欲求在对空间的先验想象上形成的这样一种永恒交织的矛盾运动,同样也透射在对运动、时间、“物象”结构及因果关系的先验想象中,所以会出现康德所例举的“二律背反”问题。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先验“整体”的想象力,对应着空间、“物象”、运动和时间的想象,一方面将世界设想为一“完整统一”的因果关联之网,而先验“超越”的想象力,却又必将这“完整统一”的世界因果关联之网,引入不断的超越扩展或深入之中……。在这两种先验想象力矛盾交织的指引和推动下,世界的因果性展示给我们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因果链,而在这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因果网链中,却正昭示出否定必然性的自由!作为主体在世界中的自由,正蕴生并成长在这世界的因果性中!

“存在”在赋予我们精神的自为和超越性的内在自由时,其实也赋予了我们所处世界潜含的外在自由性,(即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因果关联,其实成为我们理想与目的能得以实现的外在条件和可操纵的无限多样可能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为其理想与目的,不仅能利用,更能改变相应的因果关联)。这内在与外在的自由相呼应、互助与转换,使我们的普遍理想所以能实现为现实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2 13:43:08
  而另一方面,在“物象”时空的世界里,这不断永恒交织的矛盾运动,就“超越”而言,不管沿这时空的世界作如何的超越,永远仍存未被超越的领域隔挡在前,“超越”终是被局囿在这时空世界中;就“圆满”而言,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整体”,是有限度,并可分离肢解为相互外在存在并不太“完满”的“整体”,宏观上,我们永远不能看见这时空世界的整体全貌,微观上,我们也永远寻找不到组建出这整个时空世界的最小单元……,我们在这世界中,从上到下,都找不到这世界(包括身处这世界中我们)的终极,也寻觅不到最终完全的因果网链……,它揭示着:这世界的终极与基石,这世界的根源与依据,是超然在这表象的时空世界之外,而我们的目光,也唯有洞穿并超离于这世界之外,才能悟见到这世界存在的根基……。这超然于时空之外的根源“存在”,创生了我们及这世界,而我们先验“圆满”与“超越”欲求的冲突,唯有在它这里才能得到最终的和解。它作为“圆满”的“1”,体现出不能被“分离”为相互外在存在的纯粹性,并又能“自为”地自身构建出纯粹抽象的数学关系,规范着我们的世界……,我们时空世界中任何认知的大小“整体”,都是它纯粹的“1”,通过“先验自我”,投射到这世界上的身影…,我们时空世界中所见的万象,都是它纯粹“数”的“形影”,我们时空世界中万象的存在运变形式,都是它出示给我们隐喻的谜面,引导我们通过其此,悟见到在背后:那纯粹“数”的美妙多姿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4-13 19:13:17

7. “构建”的先验欲求

“构建”的先验欲求,包含着两大“构建”欲求,一是对作为“世界的质料”之“物”的多种构建欲求,二是对“世界的结构”之“形式”的多样构建欲求。
对“物”的多种“构建”欲求,源生并根植于主体先验的“驭物”欲求,是主体先验“驭物”欲求的丰富展开。主体先验的“驭物”欲求,从最初的“弄物”欲求,而发展和丰富出“组物”(将“物”外在结合)、“合物”(将“物”内在融合)、直至“造物”(制造未有之“物”)的先验欲求;

对“世界的结构”之“形式”的多样构建欲求,源生并根植于主体先验的“嬉形”欲求。从最初先验的“撷形”(摹取形式)欲求,发展和丰富出“创形”(自创形式)、“完形”(圆满形式)、“联形”(综合形式)、直至“统形”(统摄形式)的欲求。
    因此,我们看到:幼儿不为目的,就爱将面前的物件拨来弄去,彰显出本能的“驭物”欲望,孩童不为用途,就喜玩“垒石块”、“搭积木”等游戏,只为满足其“组物”的先验欲求……也正是“人”先验的“嬉形”欲望,促使作为非功用的绘画等各类纯粹审美艺术的脱颖产生,而抽象多样的图案形式之所以能成为纯粹的审美装饰,也正在于满足了“人”先验对“形式”的构建欲求。
      主体先验的“构建”欲求,产生出前所未有的两大作用:一是将前述的“知”、“多象”、“动”、“新颖”、“圆满”、“超越”先验欲求导向并腾涌在艺术的创造中,生成多种相应的美的对象,二是将这些先验的欲求在主体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扬升为一种更为主动的“构建”活动,而正是此一主动的“构建”活动,作为深层而永恒的源动力,不断地拓展出人的认知(包括对自身精神特征与活动的认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疆域,催生出丰灿的创造成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组物”(将“物”外在结合)的先验欲求,促成人类从自然的“洞居”生活中走出,而建造起供人类居住的房屋、城市及各类建筑…,
“合物”(将“物”内在融合)的先验欲求,促成了人类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人类从单贫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走向逐渐丰繁的“钢铁时代”、“合金时代”…;
而“造物”(制造出未有之“物”)的先验欲求,则不仅促成了人类冶炼技术的发展,更使人类拓展出由“物的化合”、“超高温高压反应”而生成“新物”的近现代工业技术。

而作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知识生成”的牵引及推动:
“撷形”(摹取形式)的先验欲求,则促成人类开始对所面对的纷繁万象存在及运变状态抽取其突出普遍的“结构”及变化的特征样式;
“完形”(圆满其形式)的先验欲求,则促使对这些突出普遍特征样式作出“理想化”的描述及规定(例如在古希腊的几何学里我们看到对“理想化”的“圆”、“三角形”、“圆锥曲线”等几何图形其性质的规定及描述),从而进一步深入到对事象内在本质的认识。
“联形”(联合其形式)的先验欲求,促使人类对所掌握的事物各类存在及运变的普遍理想样式进行相互的联接、贯通、综合……如在几何学里将各类三角形及圆形交合成多样的新几何图形,在数学中将代数与几何样式联接贯通创立出崭新的“解析几何”;在物理学中将揭示各类事物本质的力学形式定律、热学形式定律、电磁学形式定律等予以相互联系、贯通、综合,形成更宏广层次形式的“能量守恒”定律。

而“统形”(统摄形式)的先验欲求,则更是从对世界之本体的溯源及万象诞生发展的构建性描述,而寻求将世界无穷万千形式以一种全然的统摄,达到其最宏广、根本、绝对的统一。
    而这,正是人类最终宿命般必会产生的哲学追问、推想和遐思!!

最后,需指出的是:
在主体七种先验的欲求中,“知”、“多象”、“动”和“新颖”的先验欲求在“人”与“动物”中都明显存在,但“圆满”、“超越”和“构建”的欲求,却是在“动物”中仅弱微或不甚存在,而独是“人”所显著具有的。正是“圆满”、“超越”和“构建”的先验欲求,将“人”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与“动物”及其活动“鹏雀”区分开来。
      而主体先验的“构建”欲求,更突出表现为是动物所完全不具有的一种“自为”的欲求及主动的“构建”。
      正是此种先验“自为”的欲求及主动的“构建”创造,使人类具有了“神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