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式教育,林徽因侄女能成世界顶级大咖吗?
在美国,说起林璎(Maya Ying Lin),人们如雷贯耳。但要问林徽因是谁,1万人有9999个不清楚。可要说林徽因是林璎的姑姑,也是一位建筑设计家,又是一名作家,老美一定得心生敬意,搞清楚林徽因有什么重要作品与事迹。但很遗憾,林徽因没有林璎那么幸运,她没有机会留下令世界惊艳的设计作品,她虽然曾写出《你是人间四月天》那样的优秀名篇,但整体来说,文学成就也比较有限。依才智,林徽因至少不输于自己的这位侄女。可叹的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更主要的是林徽因时运不济。林璎就完全不一样。21岁就设计出美国著名的越战纪念碑,又有民权运动纪念碑、妇女之桌、非洲艺术博物馆、美国亚太中心、兰顿·休斯图书馆、最后的纪念碑等杰出建筑设计作品,遍布美国各地。1984年,年仅25岁的她就获得了美国建筑方面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随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她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5年4月17日,获美国百人会年会奖,同年又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奖。2009年度再又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2月25日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1994年,反映林璎事迹成就的纪录片《林马娅:坚定清晰的洞见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于1995年获得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在建筑设计界,她的声望正在全面超越贝聿铭。
1959年在美国出生的林璎,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她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因她的工作成就,耶鲁大学及哈佛大学、威廉学院、史密斯学院等,争相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2002年5月30日,她以83.3%得票率成为耶鲁大学校董。在美国,她是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和朱棣文、美前驻华大使骆家辉、艾滋病防治研究专家何大一等齐名的杰出华人和杰出亚裔代表。
林璎的成名就是靠越战纪念碑作品一炮而红。那是1980年3月,年仅21岁的林璎还是大三生。由于选修了一门《丧葬建筑》课,刚好越战纪念碑在全美征集设计方案,全班都参加应征。林璎的设计完全颠覆传统纪念碑型制,不是向上的塔式构造,而是转向地下。她在地平线开出一个V字型口子,将纪念碑的墙面按在地下,并用黑色花岗岩制作墙壁,按年表排列越战阵亡将士人名。远远地看去,这个纪念碑仿佛是大地被撕裂的伤口,取意生者与逝者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给人的感觉十分震撼。当时,林璎的导师并不看好这个作品,只给她打了B。但越战纪念碑的1421件设计作品先在隐去设计者姓名的情况下,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作品中,她的作品被选中。1981年5月1日,经公众投票,她的作品成为首选。
可设计者身份被公开,竟出自21岁黄毛丫头之手,美国的学界、新闻界一时舆论大哗。有多种因素,一是有人认为那种设计不应是一座纪念碑的构造。二是美国一些人当时仍然比较歧视女性,更无法容忍一名亚洲女性成为这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师。三是认为她太年轻,没有资格。林璎的作品击败了自己的导师,也击败了诸多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让一些心中五味杂陈。反对她的人,有德州大富翁裴洛、尼克松的讲稿撰述人派德·布坎南、小说家汤姆·伍夫等,以及越战退伍军人协会。有些越战老兵抱怨它太像在地面丑恶的伤痕,反射美国政府和公众对战争和它的退伍军人的耻辱态度。有人认为,一个发生在亚洲的战争,却由一位亚裔来设计,在当时看来充满了讽刺。他们甚至用种族歧视字眼“gook”(接近于“亚洲佬”、“亚洲猪”之类的含义)羞辱她。若不是建筑评论家艾卡特、茱迪丝和戴维森将军等人的力挺,她的设计真可能被否决。但美国毕竟是一个不能罔顾民意的国家,她的设计最终被采用。过程中,花岗岩颜色和篆刻57000多名牺牲者的名单,也曾引发不小的争议,但林璎坚持了自己的原设计。只是由越战退伍军人协会的坚持,又画蛇添足增加了菲特烈·哈特(纪念碑设计图得第三名)设计的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这座纪念碑,主设计林璎仅获得2万美元酬金,哈特却获得10万美元。其中的歧视是很明显的。
但是,历史证明林璎的设计超越了时空。待越战纪念碑建造完成,开放给公众后,人们越来越为这座纪念碑传递的人文精神所感染,所折服。随后,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都看懂了这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个著名评论认为,“林璎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商标,她的‘越战纪念碑’已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美国建筑师协会2007年评选“25年大奖”,越战纪念碑入选。越战纪念碑给林璎带来极大的声誉,各地发给她的设计邀请书络绎不绝。但林璎却非常冷静,同时也要因越战纪念碑引发的争议而调整心态,所以直到30岁才接受邀请进行新的设计。从那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并且让她成为美国顶级建筑设计师,并享有了国际声誉。
林璎年轻时长相与林徽因接近,才学也相似,文武双全。既能当设计师,又能写作。从1998年开始,她出版了《Topologies (Artist and the community)》等多部著作。2000年出版的自传体著作《疆界(Boundaries)》,更显示其文学才华。她说,“活着的意义在于做你认为重要的事。”“对我影响最大的,我想,莫过于家庭所带给我的一个安定和清怡的环境。似乎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推动着你去做一些事……”又说,“最普通的事实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当我凝视着逝去的父亲时,我发现一件事,是他那双手。”她透露,从小就是一名科幻迷,读过大量科幻小说。
对女儿的成就,父亲林桓曾这样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但林璎从小并不知道她有一个杰出的姑姑与姑父林徽因与梁思成。因为他们是家族的伤心故事。
林家属于近代显赫家族。林璎的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父林长民、堂祖父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只不过林长民在辛亥革命后与孙中山不那么一致了,但林长民在民国前期,是活跃的政治人物。林璎的姑父梁氏一族,身世更为耀眼。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则是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参与过戊戌变法,又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梁启超都是坚定的支持者。在学界,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重要学者与社会精英人物,如徐志摩、蔡锷、王赓、吴其昌、蒋百里、张君励、张东荪、范源廉、徐佛苏、周善培、杨树达等,就是他的学生。
1949年5月,国民党败退上海前夕,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张明晖,由于已获美国名校史密斯学院入学许可,便只身逃至香港再赴美。她当时把护照、入学许可和十元美金缝在衣服和鞋子里,冲破了层层关卡,终于辗转来到美国。在西雅图,她结识了同样从中国出逃来的林桓,两人一见钟情,即成神仙眷侣。林璎父母就这样相识相爱了。由于林桓的目的地是俄亥俄大学,张明晖为爱情放弃史密斯学院的学业,随林桓一起到了俄亥俄大学。林桓是陶艺专家,张明晖是位诗人,两人拥有相通的艺术语言。后来,两人都成了俄亥俄大学的教师,讲授英文及亚洲文学直到退休。父亲还曾出任过俄亥俄美术学院院长。
父母有意在小的时候不提及家族往事,只像普通高知家庭一样生活。21岁生日时,父亲虽然告诉林璎有林徽因那么个姑姑和梁思成那么个姑父,也说得简单而含糊。直到2000年后,《纽约客》杂志主笔、纽约市立大学教授路易斯·梅南德访问她,告诉她有关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事迹,好才恍然大悟。但作为文学与艺术相给合的父母,为儿女健康成长做了最好的绿叶。在这个家里,林璎的兴趣走向更接近父亲,而哥哥也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诗人。
对比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人生之旅,就留下太多历史遗憾了。192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就已经是社会著名人物。林徽因还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她的美丽与诗艺,变成文学艺术界最轰动的故事。梁林家是当时中国最精英人士的会客厅,林徽因人缘好,爱请客,曾若得钱锺书心生醋意,专门写了篇短篇小说《猫》讽刺林徽因。当时的臭男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梁思成配不上一代美丽才女林徽因,心里都耿耿的。
梁思成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主持,并为王国维纪念碑、梁启超墓、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和多家大学校舍、图书馆设计者。他更重要的成就在建筑历史学方面,对中国古建设考察、研究与保护,做出重要历史贡献。1946年,梁思成曾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如果愿意,可以从此留在美国发展。但他毅然回国,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林徽因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东北大学校徽设计、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等设计者。在建筑方面,她更多是协助及联合丈夫梁思成一起工作,梁思成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图录》、《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等,都有她深度参与的贡献。《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也是两人合著。在文学方面,林徽因创作了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不少作品。
但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因1950年代反对北京大拆城墙、牌楼等古建筑,建议新北京在老城外新劈地建新城等事项,与当局产生激烈冲突。1953年,北京开始一座一座地拆除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这在M某人看来是政治问题。那之后,两人被打入另册,空有的才华得不到发挥。历史证明梁思成是对的,如今新北京已决定到通县发展,但历史就是那样的历史。那之后,本是二人向社会贡献才学的黄金时期,他们却基本无所作为了。1955年,原本生性敏感的林徽因,在生病后更感到绝望,当时的医疗条件也差,不幸离逝,享年才41岁。梁思成活得久些,但在那个“十年动乱”中,却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受尽人间凌辱之苦。梁思成1972年病逝,享年71岁。
人生的路径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尽管才华相当,最后的个人成就可能不可同日而语。林璎所处的历史、人文、社会环境毕竟比姑姑林徽因好得多,要将两人的重要贡献相比较,也不算有什么可比性。
那么,林璎若在中国出生,完全依照中国式教育,她能否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呢?可以设想的她,人生履历会比较丰富,但很可能不会有现在的那种成功。1959年出生,刚好遇到大饥荒。十年动乱中,依她的地主、资本家家庭成份,她当红小兵、红卫兵都不够资格,从小就得饱尝受排挤之苦。中小学时,学校正好不正常,她不会有什么科幻小说看。十五六岁初中毕业,正好还需要“上山下乡”,到农村当“知青”,干农活,修一两年地球。1977年恢复高考,以她的才智定能考上大学,多半能上清华、北大。1980年代初,她才可能去美国留学。但那时,留学都是公派,自费不允许,周折也多。从时间上,她得错过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她即便赶得上参加,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那她的设计被选中的可能性更低。更由于学识、视野、思维模式,构想出撕裂大地的墓碑更不可能。事实上中国设计界的顶尖人物,一度时间也多是通过到国外留学后提升自己,要到1990年代后才在国际设计界受到一些认可,拿起重要国际大奖来。但整体上,中国设计水平直到现在,仍与国际社会有一定差距。真正意义的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设计师,达到目前国际顶级水平,拥有世界声誉的,还是很难挑出一两人来。
教育与文化上的差异及差距,总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横亘在那里,让人难以逾越。差异可以变成优势与高点,差距则是不容易弥补的,而差异要出彩,却又需要以差距的大幅缩小为前提。
不过,林璎的故事又表明,中国人的素质与智商并不是真有什么问题。相反的,若条件适宜,机遇来了,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种族论没有什么道理,本质上是家风和一些家族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华人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成功概率要优于其他一些民族。在美国,现在的华人不过400万人,美国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么一点华人,就有了包括诺贝尔科学奖在内的一批华人在美国社会脱颖而出,比例是比较高的。在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犹太人最出彩。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其次要数华人,但那只能以海外华人来评估。犹太人基本接受的是欧美式教育,教育是根本,全球华人中,也只有海外华人能够享受与犹太人等同的教育与发展环境。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反思,需要从教育与文化开始。转自:
http://wemedia.ifeng.com/282574491886922/wemedi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