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线为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主体,票房分账比例高,占据整个电影产业渠道端的重要位置。我国的“院线制”于2001年起在国家行政引导下起步,引入市场化机制,由院线直接对接发行制片单位,确立了院线为电影发行放映的主体渠道地位。在政策推动下,我国院线行业稳健增长,截至2015年我国影院数量达到6,484家,2012-15年复合增速21%;银幕数量达32,487块,2012-15年复合增速为35%;2015年城市院线数也从2002年的30家增长到49家。我国院线及影院同属于放映环节,位处产业链中下游,院线与影院之间的关系实际分为资产联结和签约加盟两种,目前国内大型院线在不断提高自有影院及资产联结方式的比重。按照现行的票房分账制度,在扣除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影院票房收入的5%)及与院线约定的适用流转税(营业税为影院票房收入的3%,营改增后税率增加至6%)和附加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根据影院所在地规定缴纳),院线和影院一般可占57%的比例,确保了较好的现金流水平。我国的电影产业链自上而下包括制片、制作、发行、放映、衍生等环节,院线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一环,目前一些院线公司还向制作、发行等上游环节渗透。
图1:电影行业产业链构成环节

表1:我国现有城市院线的经营模式

在我国电影制作环节中,国有制片方仍保存了较强的力量,2015年投资制作5部以上国产片的机构约20家,国有制片方里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电影频道、八一制片厂等在参投制作影片的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民营制片方万达影视、光线影业、博纳影业、华谊兄弟、乐视影业位居民营制片公司第一阵营,而腾讯、合一影业等互联网巨头也不断参投影片,并取得突出票房成绩。2015年其出品的票房过亿影片的市场份额排名前列。
传统国有发行公司仍处于强势地位,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是目前国内获准从事进口片引进的公司,在当下“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进口影片政策下具有发行垄断优势,此外上海电影由于区位优势也具有较好的市场表现。2013-2015年中国电影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790部,实现票房327.42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58.41%,主导或参与发行进口影片223部,实现票房228.92亿元,占同期全国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58.07%;上海电影发行国产电影71部,其中全国独家发行电影27部,联合发行电影44部,实现票房收入21.79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3.89%。
传统民营发行公司中,院线联盟和发行矩阵模式领先。2012-2015年,五洲、光线、博纳、乐视四个行业龙头的市占率保持提升,其中五洲增长最快一跃成为2015年最大的民营发行公司,而华谊兄弟份额逐年下滑。在主发国产片的发行场次方面,五洲、光线名列前茅。从发行影片的首日场次表现上看,院线联盟模式的五洲和发行矩阵模式的光线的场次保证能力排在前列。
院线行业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环节,相对上游制作和中游发行环节而言,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收入回报较为稳定,根据目前行业一般操作惯例,电影发行方与院线、影院方一般按照43:57的比例对影片净票房收入进行分配。电影发行公司在获得分账收入后,根据影片发行合同约定收取相应的影片发行服务费,之后将剩余票房分账款项支付给电影制片公司。但随着上游压力和议价能力的提升,院线行业整合势在必行,院线作为重要的渠道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形成规模将有利于其获得对制作发行方更大的议价权,增强对影院的控制力,实现规模经营降低营业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提升盈利水平。
图2:国产电影净票房收入的分账比例概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