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功触底回升 政策微调重在结构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组长 范剑平 副组长 祝宝良
成员 王远鸿 张永军 牛 犁
李若愚 赵 坤 祁京梅
周景彤 闫 敏 徐平生
刘玉红 费明硕 徐 策
执笔 范剑平 牛 犁
由于中央一系列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一季度已触底回升,下半年企稳向好趋势明显,预计全年GDP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下一阶段必须更加重视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以理顺要素价格体系为主要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投资空间。建议下半年不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一、上半年经济刺激政策效果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政府公共投资项目落实较快,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升温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的政策得到及时有效落实。截至5月底,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已累计下达5620亿元,执行进度为61.9%;已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19亿元;去年底以来已下达了三批中央投资约3000亿元。在政府投资带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逐月加速增长态势。今年1-2月、1-3月、1-4月、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5%、28.6%、30.5%和32.9%,平均每月加快2个多百分点。政府投资成为阻止经济下滑的主要动力。1-5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23055亿元,同比增长40.6%,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增幅较城镇投资高出7.7个百分点。政府重点支持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1-5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9.7%;铁路运输投资增长110.9%,同比增幅高出近100个百分点;道路运输投资增长52%,同比加快50个百分点;航空运输投资增长23%,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
2.结构性减税和宽松的信贷政策改善了投资环境,国内非国有投资增速加快
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允许企业将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税款实施抵扣,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同时,今年前5个月我国金融机构投放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创出天量,新增2.7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5万亿元。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1-5月份,扣除投资品价格因素,我国非国有投资实际增长28.8%,同比加快了6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剔除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国内非国有投资实际增长34.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7个百分点左右。虽然,非国有经济的投资仍以在施项目加快为主,新开工项目以政府投资项目为主,但非国有经济在施项目投资加快表明企业投资信心在恢复。
3.一揽子计划注重调动中长期积极因素,住房、汽车消费热点重新升温
今年以来,政府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作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重点之一。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4%,比去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来的同期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所提高。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充分调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中长期有利因素,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成交量明显放大、房价环比连续3个月上涨的见底回升局面。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增长25.5%,增幅同比提高32.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1389亿元,增长45.3%,增幅同比提高48.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6.7%;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49.0%。1-5月,国产汽车销售495.7万辆,同比增长14.3%,其中乘用车销售366万辆,同比增长21.2%;国内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一百万辆,新车销量超过美国、日本,连续五个月保持全球第一位。住宅和乘用车销售持续升温,表明消费结构升级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在逐步增强,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的恢复性增长将使内生性增长热点逐步由点到面扩散到下游关联产业。
4.工业和房地产“去库存化”快于预期,政策作用使经济提前3个月触底回升
从工业和房地产库存消化实际进展看,一揽子计划加快了企业“去库存化”进程。经济运行由扩张期向收缩期转变后,库存周期性调整会放大市场收缩和价格下行信号。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变动趋势看,去年8月份达到上一轮经济扩张周期的最高峰值(增长28.5%),今年2月和5月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率逐级下降为11.7%和4.2%。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份,我国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下降1902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增加1747.6亿元。较低的工业库存增长率表明由“去库存化”引起的工业生产增速大幅下滑阶段已经结束。在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房地产库存消化周期随着成交量明显放大而缩短。截止到5月底,“国房景气指数”中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89.05,比4月份回落2.15点。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分析,代表宏观经济未来趋向的先行合成指数已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6个月稳步回升;代表宏观经济同步表现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5月份连续3个月回升,大体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并开始形成企稳回升态势。正常情况下,一致合成指数见底一般滞后于先行合成指数见底6个月左右,但在强有力的政策刺激下,这次滞后期缩短为3个月,宏观经济提前3个月触底回升。
一揽子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使得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二是有些地方项目“跟风”上马,准备不充分,对当地发展实效不大,存在投资质量隐患。三是货币信贷投放过猛,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操作上出现“过度”宽松倾向。四是信贷结构不尽合理,过于向大项目、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五是各级政府重视保增长,但结构调整的进展不大。
二、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经济成功触底回升,但当前的经济回升基础主要是库存调整短周期的反弹,并不等同于趋势性经济复苏。经济复苏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其前提条件是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在进一步消化房地产库存的同时,将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性产能过剩将使我国“去产能化”过程任重道远。既要看到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和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下半年经济回升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和我国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对下半年经济的不利影响。
对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后劲
由于企业效益下滑,外需萎缩和产能过剩等因素对投资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企业新开工投资项目较少。特别是占固定资产投资20%左右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前期增速较低,1-5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65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5.1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3.5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6.2%,降幅比1-4月扩大0.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能否加快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经济刺激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和宏观经济景气回升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下半年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下半年还将继续下达政府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将对相关产业投资起到一定带动作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企业投资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情况好转和开发商信心提升,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开始升温,预计下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将继续保持回暖态势,这将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提高投资项目资金配套能力。近期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项目资本金比例,降低了相关投资门槛,有利于提高政府资金的杠杆率。
1-5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00亿元,同比增长95.9%。由于投资惯性的作用,新开工项目数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高增长将使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总体而言,下半年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趋势,预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3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左右。由于存货投资调整主要发生在一季度,预计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季提高。
2.扩大消费政策进一步加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继续稳定增长
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力度逐步加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积极性在提高,预计下半年消费需求将继续升温。年内国家加大三农政策补贴资金,上调粮食收购价格、加大猪肉收储力度等政策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政府提高了城镇低收入群体补贴额度,拓展了医保、社保覆盖范围,有利于保证城镇中低阶层收入水平稳定;同时楼市、股市持续回升,中产阶层财产性收入增加。城镇住房消费有望持续回升,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环比价格出现连续三个月上涨,意味着此轮房地产调整过程基本结束,住房销售加快将带动装修装饰、家用电器等相关消费的增加。鼓励汽车“以旧换新”、扩大汽车下乡的补贴范围等汽车消费政策不断完善,将促进下半年汽车消费继续升温。家电等产品将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的新消费热点。随着家电下乡产品种类扩大和品质提高,农村家电销售量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国务院决定6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省市推广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补贴措施,将推动城市家电市场消费走高。此外,由于社会各界对未来世界性通胀预期增强,贵重保值商品消费亦将快速增长。
但从2008年10月份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不断下降,2009年继续走低,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6.1,比2008年4月份降低了7.9,为最近三年来的最低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名义增长或实际增长难以进一步提高。
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加之在政策效应和长期因素的推动下,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初步预计,2009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760亿元,名义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5%,比2008年提高0.7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降幅有望逐步收窄,贸易顺差额有所下降
本次出口急剧下滑,本质原因是世界经济衰退引发全球需求锐减,而不是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品质等比较优势丧失。在外需回暖、政策显效、价格回升、汇率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预计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降幅都将呈现收窄趋势,进口回升快于出口。下半年外部需求恶化情况有望缓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运行呈现出底部趋稳迹象。主要贸易伙伴国下半年经济底部趋稳甚至回升,将有利于中国外部需求环境改善。我国外贸扶植政策效果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加工贸易台账准备金“由实转改为名转”等措施将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出口能力。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范围有利于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高进出口意愿;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扩大出口保险覆盖率,可以促进未来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增加。同时,进出口价格回升将导致名义增速降幅减慢。预计下半年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商品在世界经济趋稳的背景下将继续保持波动向上走势,带动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回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持稳定,但国际市场中与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竞争关系的印度、巴西、泰国等竞相采取货币贬值策略,其本币汇率大幅下降,这将造成未来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淡化,出口降幅虽略有收窄,但规模难以快速恢复。
国家前期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有利于下半年进口回暖。此外,去年三季度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达到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受去年同期价格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将稳中趋升,由于价格因素导致进口名义增长下滑的趋势将有所减轻,名义增速将逐渐向实际增速靠近。
综上所述,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下降幅度减缓,全年预计下降17.5%左右;进口降幅较上半年明显减小,全年下降16%;全年贸易顺差规模下降到2200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