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13 0
2009-07-10
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6月末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贷款数,不少业内人士估计6月当月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会达到1万亿到1.3万亿。这将是二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放贷形成的又一单月峰值。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专栏作者郭凯文章分析,四大行中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继续加速扩张的势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在逐渐优化客户的过程中,对贷款扩张形成克制。中等和小商业银行层面,由于贷款扩张速度和市场占比的上升,准备金率下降明显,在整体货币政策环境十分宽松的背景下,因为扩张得太快,有的中小银行反而开始遇到资金瓶颈。

  文章称,现在市场对金融业资产质量、对某些银行的资产风险的忧虑,相对广泛存在。在全球智库峰会金融安全分论坛期间,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余伟文表示,面对当前的境外、境内金融环境,监管部门应该使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模式,来面对资产价格可能出现泡沫的风险,而所谓宏观审慎监管,就是要把监管的焦点放在整个金融体系上。香港的监管方法,一直以来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余伟文解释说,比如香港一直非常重视银行体系承受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能力,所以金融监管当局有规定,地产、楼宇类(关联)贷款不能超过银行资产比例的70%。这个措施让香港在承受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时候基本能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有业内人士预期,由于历史原因,建行、交行和工行在传统的政府财政和大型基建类项目上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对年初基建、地产贷款迅速扩张的趋势有所收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进一步留存优质贷款,未来遭遇泡沫清洗时的资产风险可能会相对较小。但中行、农行和中小银行,则未必会有此幸运。那么,面对历史性的非常规性货币和信贷扩张,也必然要求非常规性的监管手段。虽然有报道说各金融机构在月底冲击贷款时点数,但由于金融监管体系内有银监会和央行的月报监测设置,这决定了月底时点的金融机构各项风险指标仍然会达标,但是,月度中间就可能并非如此。因此,为了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当前的监管有必要强化到“周报”监测的频度,甚至在特殊风险类行业贷款上,实行几日报的制度。这样做的监管成本并不会提高多少。

  文章指出,未来的更大风险在于,数量型过度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不能及时转向常规政策,并且对政策内部结构进行有针对性地“有收有放”,将加速资产泡沫。数量型的手段对货币扩张见效很快、作用明显,但对货币回收效果则会明显下降,而且由于它的副作用的存在,力度也难于斟酌。但对那些常规性的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尤其前期央行没有下调准备金率来对货币政策进行放松,数量型扩张之后,如果要回收货币,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已经较小,利率下调空间较小,今后的上调空间也受到一定限制。

  那么货币政策的出路在哪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将来无论我们需要紧的货币政策,还是松的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都会是够用的,问题关键是怎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