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的核心痛点是供不应求,而供给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依赖于人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降低教育成本,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质量。突破口在于用技术减轻行业对人力的依赖,提高人力利用效率。互联网向教育行业渗透的价值点在于‚连接‛和‚智能‛两个方面。通过‚连接‛消除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通过“智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提升效果。
教育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的词汇。在进入具体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在概念上明确本文对于教育的讨论范围。
图表1: 教育的功能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与医疗行业相类似,教育行业的核心痛点是供不应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6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民间资本投入受政策影响,远低于国家投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教育资本化率较低。二是分布不均。横向来看,一、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教育资源呈梯级分布,差异巨大;纵向来看,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集中。三是质量不够。一方面行业服务和管理较为粗放;另一方面传统的班级教学、应试教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和能力提升需求。
以上三大痛点对应三大解决问题的方向:一是国家放开民资办教育;二是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三是提升教育产品的品质,向个性化、多品类、实用性发展。
上述三个方向,第一个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今年的三大教育法修法事件已经证实了这一趋势)。后两个正是目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在这两个方向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重度依赖人力的行业。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人力成本一般会占到营业成本的50%左右,其组织形态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高人力投入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教育中最核心的教学环节对教师高度依赖。1)教学服务质量高度依赖于教师的经验水平,而经验靠时间积累难以复制,导致优秀教师稀缺,成本较高。2)教师单位时间能够服务的人数有限。为保证教学效果,班级人数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导致教师的人力利用效率偏低。
其次,在教务、师训等管理环节中,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各环节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偏低。
再次,在教研环节中,由于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复杂性,教研水平与教学经验高度相关。无论是个体教研(名师模式,新东方为代表)还是团队教研(后台模式,好未来为代表),都非常依赖于人力。
最后,在招生环节中,由于学生需求的非标准化,成功招收一个学员往往需要多级转化、多次沟通。常见的销售方式如电销、地推和试听课等,都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
图表2: 传统线下教育的组织形态

教育行业对人力的依赖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行业的规模效应差,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行业利润率难以提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二是教师的培养、教研体系的搭建,以及各环节的磨合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导致行业的内生增长速度较慢。三是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形成一对矛盾,个性化教育难以通过较低成本的方式来规模化实现。
因此,提升教育行业的供给水平,突破口在于减轻行业对人力的依赖,提高人力利用效率,用技术来代替人力以及创造人力无法实现的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