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7-12 10:26:19
高校生就业率统计口径存在争议

  教育部7月8日对媒体称,截至7月1日,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在当前官方就业率统计之中,凡是参加见习的大学生都被纳入就业范畴。而民间机构调查数据却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33%。CF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2 10:28:11
中介机构称人才需求有所回升

  【《财经网》北京专稿/实习记者 兰方】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路疲软的人才市场已停止了单方向下滑,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就业形势呈现回暖势头。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于2009年7月10日发布《2009年上半年才情分析》,根据其网站人才数据得出这一结论。

相关新闻:
辨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中介机构称2009届本科生签约率仅40%
就业:艰难时世
经济回暖预期乐观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智联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2009年2月的在线职位数比1月增长了14%,5月份在线职位数比4月份的环比增幅达53%,但6月份的环比增幅又回落到了7%。尽管行情仍有波动,但人才市场没有“想象中的寒冷”。

  报告显示,某些行业的用人需求受宏观政策影响明显。

  自2009年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汽车、摩托车类的招聘职位需求从2009年1月起有所回升,并在4月之后出现大幅增长,且汽车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职位类型。

  随着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的增长,3G人才需求增大,3G牌照电信人才的需求良好,其中企业增值服务职位需求占据了大半江山。

  而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月在线职位已经从1月份的16.5万攀升到了5月的28.6万和6月份的31.5万个,增幅明显。

  在国家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下,新能源行业人才极为抢手。报告显示,自2008年起,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而人才供给却不乐观。自2月份以来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次呈下降趋势。这造就了新能源技术类人才7000元-15000元的高月薪。

  据智联招聘网站200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行政专员或助理、财务出纳员、人力资源专员或助理、贸易专员、网络管理员、司机、物流专员、仓库管理员、采购专员、后勤乃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职位。申请行政专员一职的人数与职位数之比可达到180:1。

  健身教练、铲车工、模具工、调酒师、通信电源工程师、无线电工程师等职位则较受冷落。但即使是申请人数与职位数量比例最小的美容师,也有10个人去竞争同一岗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2 18:34:00
绝对说骗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2 21:08:19
把通过个人家庭关系、签的假协议、半隐性就业等等等同于全部就业,比例应该有这么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2 22:44:22
jangcho 发表于 2009-7-10 19:26
在刚经历过“民族成分造假”风波的教育部门,公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就业率,确实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更何况,与民众的感受实在相去甚远。

    68%这个冷冰冰的就业数据,虽然能给不少人以心理宽慰。但谁能相信这个数据是真的呢?要让公众相信,首先请透明详尽的背后资料拿出来。这个信息调研是在哪里做的,怎么做的?多少人参加了调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将这些信息公布出来,自然能辨别这个调研是否能得出真实的数据。

    按照通俗理解,毕业生就业意味着有工作岗位、有薪水、能够自食其力。然而,教育部却在统计中偷换概念,以“落实去向”取代“就业”,把考研保研、出国留学、当兵入伍的大学生全部算做就业。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量就达47万多人,征兵报名人数达12万人。这样其实有一部分是延缓就业。如今,只要鼓励学生考研、入伍、出国,就可以换取漂亮的“就业率”,这就是就业版的自欺欺人。

    更重要的,一些学校老师为了就业率,不管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只要盖章的就业协议书。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准参加毕业答辩,不发放毕业证。许多走投无路的学生,只好找亲戚走关系,签个协议书挂靠某个单位,然后自谋生路。不知,落实去向的415万毕业生中,有多少人为了母校的就业率,签订了虚假协议。

    “就业率”就是一个经济概念,是衡量社会经济波动的温度计。把“就业率”作为高校水平的考核准则,只会加剧高校老师的压力,反过来损害“就业率”的准确性。而今,不能展现大学教育精髓的就业率,既没有呈现真实的就业现状,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可信度。于此看来,68%的就业率数据,不要也罢。
   
    教育部必须实实在在做事,少在虚假的表面上的地方下功夫。有这闲心,还不如想办法实实在在地解决几个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说的好,国人要面子,不好的东西见不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3 21:49:46
差不多吧,月薪500也是工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3 23:59:56
jangcho 发表于 2009-7-10 19:26
在刚经历过“民族成分造假”风波的教育部门,公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就业率,确实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更何况,与民众的感受实在相去甚远。

    68%这个冷冰冰的就业数据,虽然能给不少人以心理宽慰。但谁能相信这个数据是真的呢?要让公众相信,首先请透明详尽的背后资料拿出来。这个信息调研是在哪里做的,怎么做的?多少人参加了调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将这些信息公布出来,自然能辨别这个调研是否能得出真实的数据。

    按照通俗理解,毕业生就业意味着有工作岗位、有薪水、能够自食其力。然而,教育部却在统计中偷换概念,以“落实去向”取代“就业”,把考研保研、出国留学、当兵入伍的大学生全部算做就业。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量就达47万多人,征兵报名人数达12万人。这样其实有一部分是延缓就业。如今,只要鼓励学生考研、入伍、出国,就可以换取漂亮的“就业率”,这就是就业版的自欺欺人。

    更重要的,一些学校老师为了就业率,不管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只要盖章的就业协议书。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准参加毕业答辩,不发放毕业证。许多走投无路的学生,只好找亲戚走关系,签个协议书挂靠某个单位,然后自谋生路。不知,落实去向的415万毕业生中,有多少人为了母校的就业率,签订了虚假协议。

    “就业率”就是一个经济概念,是衡量社会经济波动的温度计。把“就业率”作为高校水平的考核准则,只会加剧高校老师的压力,反过来损害“就业率”的准确性。而今,不能展现大学教育精髓的就业率,既没有呈现真实的就业现状,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可信度。于此看来,68%的就业率数据,不要也罢。
   
    教育部必须实实在在做事,少在虚假的表面上的地方下功夫。有这闲心,还不如想办法实实在在地解决几个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说得对。而且就失业来说,主力军还是文科类的学生。失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体制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落后,教学水平降低都以及民企的发展受到制约都对就业有重要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