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gcho 发表于 2009-7-10 19:26 
在刚经历过“民族成分造假”风波的教育部门,公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就业率,确实很难得到人们的信任。更何况,与民众的感受实在相去甚远。
68%这个冷冰冰的就业数据,虽然能给不少人以心理宽慰。但谁能相信这个数据是真的呢?要让公众相信,首先请透明详尽的背后资料拿出来。这个信息调研是在哪里做的,怎么做的?多少人参加了调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将这些信息公布出来,自然能辨别这个调研是否能得出真实的数据。
按照通俗理解,毕业生就业意味着有工作岗位、有薪水、能够自食其力。然而,教育部却在统计中偷换概念,以“落实去向”取代“就业”,把考研保研、出国留学、当兵入伍的大学生全部算做就业。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量就达47万多人,征兵报名人数达12万人。这样其实有一部分是延缓就业。如今,只要鼓励学生考研、入伍、出国,就可以换取漂亮的“就业率”,这就是就业版的自欺欺人。
更重要的,一些学校老师为了就业率,不管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只要盖章的就业协议书。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准参加毕业答辩,不发放毕业证。许多走投无路的学生,只好找亲戚走关系,签个协议书挂靠某个单位,然后自谋生路。不知,落实去向的415万毕业生中,有多少人为了母校的就业率,签订了虚假协议。
“就业率”就是一个经济概念,是衡量社会经济波动的温度计。把“就业率”作为高校水平的考核准则,只会加剧高校老师的压力,反过来损害“就业率”的准确性。而今,不能展现大学教育精髓的就业率,既没有呈现真实的就业现状,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可信度。于此看来,68%的就业率数据,不要也罢。
教育部必须实实在在做事,少在虚假的表面上的地方下功夫。有这闲心,还不如想办法实实在在地解决几个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说得对。而且就失业来说,主力军还是文科类的学生。失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体制问题,高校专业设置的落后,教学水平降低都以及民企的发展受到制约都对就业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