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中国银行(香港)顺利完成,标志著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但欧元与日圆挑战美元霸权地位多年无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币最终要成为国际主要货币,前路仍然漫长。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主要货币将带来很多收益。以美国为例,美元的霸权令美国政府可以长期通过操纵美元利率或汇率变动,无偿佔有他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或者转移本国危机。 全球去年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印钞票,影响世人对美元的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根据北京的构思,人民币未来将朝向两个方向「三步走」。一是地域的「三步走」,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将来人民币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最终人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配合地域的「三步走」,最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因此,这次大陆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最大意义,是中国踏出摆脱对美元过度依赖的第一步。但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包括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以及币值必须相当稳定。姑且不谈上述技术层面问题,单从以往大国货币角力的历史来看,人民币未来能否在与美元的「货币战争」中取胜,存在著许多不明朗因素。 至于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曾努力让日圆走向世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国际化的第一波,但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佔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日本经济的不稳和日圆的猛烈波动使得其他国家对于使用日圆存有警惕。 可以想像,随著美国国力下滑,未来一段日子,美元独霸的地位将会削弱,越来越多货币走上国际舞台,其中人民币将成为重点讨论对象。对中国而言,在此期间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正确方向。但欧元及日圆的例子也说明,经过多年发展,美元已奠定了几乎坚不可摧的货币霸权地位。一直遵循「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北京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有所作为」的同时,仍需要保持清醒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