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交换都要通过货币进行,商品的价值都是由货币来表现的,这可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
什么是商品?首先,商品是一种劳动产品,它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价值。任何直接可以从大自然中索取到的东西,如空气、阳光等,虽然也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但它没有经过人类的劳动,就不是劳动产品,也就不是商品。其次,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那种仅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东西,如农民为自己吃而种的菜、养的鸡鸭,虽然也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也就不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因此,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一种劳动产品换取另一种劳动产品,就叫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一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的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如古埃及的瓦罐换鱼和中国的石斧换羊,指的都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媒介的物物交换,人们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某一种中间物品,即等价物。如:一头牛换五张羊皮,再用五张羊皮换五匹布,则合理羊皮即等价物,也就是现在被人们称为的货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货币,如牛、羊、贝壳。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可见,货币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货币在产生之前已经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世界中,然后才逐渐从商品世界中脱离出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期,处于等价物的货币材料是不完全相同的,最后才由黄金和白银来充当,因为金银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后一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货币天然是金银呢”?因为金银有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