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知道季老辞世。
他临终前留给我们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助友”。
这八个字让我很感慨。更让我感慨的是:
看到有网友认为,这是新的“三纲五常”。
我有两个词:荒唐、无知。
三纲五常,乃是关乎君臣、性别的礼制,是完全出于旧往社会统治理念以及伦理的(请注意,这里没有使用“封建社会”的提法,这个名词是在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新生入学“洗脑”课程时,需要“忘记”的名词之一)。而季老给出的八个字,无关政治(请注意,是“爱国”,而不是说“爱党”)。其他三则,涉及亲、师、友。
看似非常平凡的八个字,人人于己并非是一个奢侈的要求。然而,我相信,季老给出这八个字,是基于其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牛棚杂记》,是季老经由官方权威文献出版社发行的一本自传体书。我是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季老的,这本书也是我在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通读全卷的美文。顾名思义,这本书正是季老回顾牛棚生活(文革期间)。全书以幽默调侃的方式,来描述当时季老所经受的残酷折磨——是谓黑色幽默。当时,由于失去尊严,饱受摧残,他曾试图以安眠药来了断。但是,自杀失败了的他,发现人的忍受力却是如此之强。于是,他就品尝了那个混乱年代的辛酸——把自己降到最低最卑微的程度,来接纳现实(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季老描述自己的睾丸肿得像鸭蛋般大,却仍然被要求下地劳动)。
那个年代的混乱,六亲不认,罔论师友。尤其是作为老师,他师道尊严尽丧;与解放前相比,季老在这方面肯定是刻骨铭心的(国民政府时期,一个北大教授月薪300大洋,可雇佣一个车夫、两个保姆,一个厨师,养活妻儿,过着非常体面的生活)。他做过“旧社会”的私塾学生,也做过新文化运动后的大学青年,也做过中学的教员,还在德国的学校受过教育(极其重视教育的普鲁士),然后怀抱着热情投向新中国,再被冷却后投到牛棚……
他这八个字,是不了解这断经历的人所不能体悟的。
他经历了师道的沦亡、人人互戕、国之不国的时代;这种经历足以让任何人心有余悸。
此即这位世纪老人,在弥留之际,对我们后人的希望(在不可能有其他奢望的情况下)。
经历过这样的摧残,季老尚能高寿,应该确实有非同一般的心态和德性修为。
希望这位智慧老人的箴言,能够成为我们年轻后生的操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