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7-13 15:48:20
同甘苦意味着要承受损失,那么有人一起分担,自然降低损失的成本,
共享福意味着享受收益,那么有人一起分享,自然意味着减少了收益,
所以对于这个主体而言,他是希望能够有人跟他同甘苦,而不希望有人跟他共享福。

但如果想说是一个人愿意分担他人的苦难,那么这个命题本身就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因为经济学讲究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帮别人分担痛苦的行为,本身超出了这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6:15:03
共苦的时候,自然希望其他人一同参与,自己若不不坚持到最后则会前功尽弃;
同甘的时侯,则希望其他人退出,自己坚持声张更大的份额才有可能抵消来自其他人的压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6:32:12
这个世上大多数还是属于能共福、不能共难的。
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看人下菜碟……
楼主说的是帝王吧
这个帝王心术实在很难光用经济学来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7:38:15
共苦是分担成本,同甘是分享收益,如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8:04:08
严重同意6楼的说法,人是有私欲的,只是与人共苦时它被暂时隐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8:34:53
本人不行,期待哪位能解读一下,等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8:53:43
问题的前半句都被大家解释的差不多了

那我就说说自己关于后半句"有些急流勇退的人,被人们视为智者。"的看法吧

因为那些人对未来进行了合理预期,做出了最优选择。也就是退而求生。

还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是理性人,都认为“只能同苦,不能同甘”,那是不是就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导致无人同苦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19:09:31
人都是自私的,当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都会只看自己,不顾别人的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04:23
人追求的目标在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11:56
因为最高权力和位子的稀缺性和独占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15:33
2楼的说的还可以,不过这个没有唯一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25:02
比较同意这个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29:41
其实在必要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牺牲某些个体的利益,才能维护整体利益,为了权威的稳定,必须杀一儆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41:16
举个小例子吧,呵呵 估计这里有很多来自农村吧。农村上几辈人一般每家都有几个孩子,那么必然涉及到分家的问题。在开始,全家人共同劳动创业,其乐融融,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孩子们各自成家,那么就该分家业了,分家的时候大部分请来家族的威望老人来出主意和见证分家,分家就是分蛋糕,这就有了眼前利益之争了,都知道“越多越好”的道理,再加上每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就出现了分家时兄弟反目,甚至头破血流。这也是能同甘苦,不能同享利的例子吧。
至于原因,我感觉是因为权威的不足,和利益权力的分配机制不公平。可以说是计划和竞争的不和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0:43:34
君主不一样  他们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1:17:22
呵呵  历史经济学角度么这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2:38:24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2:45:53
呵呵 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23:31:22
根据囚犯困境的解释,个人最优和团体最优是冲突的,所以为了达到个人最优没有人会去选择团体最优,也就是共享福,相反,这种最优不仅包括效用最大,也包括成本最低,所以,人们都试图去选择个人最优,就是个人承担的成本最低,这也就有了同吃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4:40:19
话题本身提法有误!!!可改为“为什么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5:22:10
先正题:为什么能共苦不能同甘;或为什么能同甘不能共苦。两者都有可能出现。

这是一个集体中利益一致性的条件是什么的问题。
罗尔斯说:由于社会合作使所有的人都能过上一种比任何孤军奋斗的人可能得到的更好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利益一致。

这就是说当一个境况(条件)使合作成为实现个人利益唯一手段时,就能同甘共苦。

关键在于条件:自然环境(比如大地震中),生产力状态(标枪年代比步枪年代更需要集体合作(狮子猎取大动物需要合作,猎取小动物无须合作,恐怕也跟不愿同甘),集约化生产的工人比分散经营的农民更有利益一致性)。人们能做到的还有制度改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思想教育或宗教,利益这个东西是主观的,你认为是利益才是利益。除了动物性的欲望外,很多利益都与习惯或养成有关),等等。
如果同甘共苦是个理想目标,就要考虑设计一个制度,保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个制度应尽可能适应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境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6:56:21
这是猜忌,因为怕别人得到你的财富,或者看到比现在更好的,忘了过去的共苦,这是人性自私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8:46:14
diis 发表于 2009-7-13 16:32
这个世上大多数还是属于能共福、不能共难的。
就是大家平时说的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看人下菜碟……
楼主说的是帝王吧
这个帝王心术实在很难光用经济学来分析。
帝王是很有代表性的典型,但不仅仅局限于帝王,创业的同志和亲朋、团队的成员、共同生活的夫妻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19:01:43
ruoyan 先正题:为什么能共苦不能同甘;或为什么能同甘不能共苦。两者都有可能出现。
的确有这样两种情况,我对“为什么能共苦,却不能同甘”感兴趣!
设定一个时间序列,先发生“共苦”,后“同甘”。
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共苦”后“不能同甘”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集体中利益一致性的条件是什么的问题。
这正是我想研究的地方,组织构成的异质性。“利益一致性”正是这种差异的一个体现。
如果同甘共苦是个理想目标,就要考虑设计一个制度,保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个制度应尽可能适应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境况。
正解,机制设计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导向,这是我拟采用的解决方法的理论基础,但是,如何使用,是否应该使用,我还在学习中。


非常感谢ruoyan
如遇知音般的震撼和共鸣!


期望大家更多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4 21:38:56
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同苦反而更能存活下来,风险也能小些吧,当付出的有所回报的时候,每个人都不介意多一点留给自己,这时候往往会反目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5 18:02:47
人都是自私的,共苦是他有需求,同甘和谁都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5 20:54:42
现实中的问题可以与经济学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看了那么多,受益匪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4 08:20:41
我的小师弟说的:我昨天看了个电影,是成龙演的新宿事件。是一帮子华人在日本,以成龙为首打下一片天地的故事。最后都死了。里面涉及这个问题,简单来说,人们富贵了,心就野了,心野了就没有边界,收不住就没有什么共享可说了。

今天我又看到这句话,感触良多。

唯名论,真的有很多实用之处。我们往往为一些无用的东西所忙碌,然后又多了很多虚无的需要和欲望,然后就忘记自己的过去,把未来的自己放到现实生活中,人就这样一步一步改造了自己。过去的共享和现在共享并非一个共享。倒是佛家早已参透了这个道理:花非花,徒非徒!



人拥有的东西变了,所以人心也就变了。(仅从这一点来说,人的确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变得满足,而是更不满足。这种不满足不是对生活基本保障的不满足,而是缺少心灵的满足和保障。

占有资源的多少,代表了一个人把握资源能力的高低。正是基于这种对自己力量的评价,推动了人选择性的去做事情,是合作还是单干!是共同承担还是共同享受。

我们和导师的关系也是这样发展的。刚入师门,做学生的唯命是从,导师精心调教;学生茁壮成长,成为导师的左膀右臂,可以独立完成科研任务。至此,学生开始发生变化了,不是学术水平,不是科研能力,而是学术自己位置的摆放,是心态!...........如果师徒继续合作的利益大,还是分道扬镳!这或许又涉及到了集体理性和个人理性的问题。

夫妻之间或许也是同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4 09:12:14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