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11-11/101006469.html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这样的社会赞许效应,往往会让很多一边倒的预测产生巨大的翻盘效应。无论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多么的完美,调查的工具是多么的先进,但如果最初调查出来的数据本身是不真实、不准确的,这些先进和完美的方法也是不可能让我们做出真实又准确的判断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我们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真诚度有很大的关系。特朗普作为一个老练的商人和媒体人士(别忘了他演过电影,主持过无数电视),他绝对知道应该如何表现出自己真诚的一面,而这恰恰是希拉里最大的“软肋”。
第三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极化现象”。1997年,我和我的导师尼斯本特(Richard Nisbett)做了一系列有关人类对矛盾信息的反应研究(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现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与我们以前的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我们往往会贬低那些不利于我们自己观念的信息,而把自己以前确认的信息变得更加确信。就像一个支持死刑的人,当他看到一些反对死刑的证据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支持死刑;而当一个反对死刑的人看到一些支持死刑的证据之后,反而变得更加反对死刑,这就是一种极化现象。当两个观念差距越大时,当人们讨论的时间越长时,这种极化现象越明显。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从得知特朗普获胜起就一直再想,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会和几乎大部分人的预测背道而驰?为何前一天还预测希拉里有80%以上获胜的可能,而事实却给了几乎每一个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开始我觉得会不会是主流媒体的刻意宣传,以此引导民众,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亦或是大部分选民的逆反心理太过强盛,以此给主流媒体的宣传一个玩笑,但又想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的不理性,以至于开如此大胆的玩笑,这样于人于己都不利;后来看见共和党完全控制了参众两院、并且民主党在地方上也可以说是惨败,推测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出在民意调差方面,样本本身就有太多的局限性,并且又受到受访者个性、心理等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我想这也给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总体的特征?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0.5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2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