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所说的总价值大多是总使用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或从人类社会总效用的言的物质“空间价值”,这种“价值”是从“得”的角度而言,而马经的(劳动)价值,是从“舍”或“失"的角度而言的时间以及人体活动中体(能)力和脑(能)力耗费量,一般由于从宏观社会角度而言,由于这种人体能量的相对难测(当然,从医学、营养学是可相对精确的,如深入分析可再展开),故我们可从(马经逻揖也应如此)用参与产品或商品生产的“劳动量”(一般指劳动力数量)来统计,所以,我认为马经其价值本质是一定时间段内(T:To~Tn)的劳动量(N)耗费,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量相对稳定,故社会总劳动时间也相对稳定不变,我对马经价值的公式推演是:商品价值(W)=TxN,从这个可见,整体的社会劳动时间不创造以劳动时间形式的剩余,这就是说价值只是时间耗费不存在所谓剩余,也正是马克思会推出交换不增殖和自然力(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者间生产的产品不必经过他《资本论》中描过的资本家或中间(奸)间的“不劳而获"像寄生虫一样“过下手”的中转站使产品“惊越一跳”变成商品价值实现并赚取差价,即个别劳动时间是通过社会平均形式(中心价值或不自然价值)折算并解码转化为货币这个中介量的利润形式存在以及体现的局部的剩余价值,所以,马经的剩余价值只有微观意义,而这是马克思谨懂于怀并企图消灭的,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因此提倡从劳动者中选出精英阶层组成的zF班子及其领导下的国企代表“公平、公正、民主、合理”的代表来计划生产并通过“劳动力价值”耗费的多少,实行“按劳”主持社会劳动产品的价值分配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市场经济的自由商品交换,实现社会共产共享,这实际上是他认为劳动精英阶层的计划生产和内部分配阶层比没计划的盲目生产和市场自组织的资源自由配置要可靠的多,但事实上,这些管理层能否把握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真正符合社会成员的需求?即供给量=需求量,这就是谁更能把握信息是否对称性并合理优化劳动(人)力与生产资料资源(物力或自然力)的问题,这也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前段时间张维迎与林毅夫的论战正是在争论市场自由化组织优势(张维迎)与zF计划调控干预优势,而他们各站在一方,忽略了谁更能对供求信息对称性把握并实现两者一致,实现产品和劳动力使用价值或生产优势的和价值的最大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关健。市场经济存在生产扩大化之后盲目而导致,供求不一致的低效率和以次充正以劣充优的欺诈性,故马克思说:“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资本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敢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但计划经济又如何高效率的把生产资料生产为产品之后转移到真正能实现与其价值配置的人手里?这是个问题,还有谁来监督评估企业部分或机构领导管理人员的分配决策是否合理进行?
在企业内部协作中劳动者的个别劳动力价值耗费以及其创造的使用价值转化或折算为社会价值之间的比例效率[(v+m)/v]或说劳动力使用价值以及社会贡献与工资报酬又如何评估?在后来的实践中有些人,由于倾向于劳动力价值(v)而非倾向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价值”(L=v+m,可参看我《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价值》一文)的分配以及缺失监督导致权力寻租等因素,怠工耗时混工分、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泛滥,民众及下层领导错解“多劳多得”与效率贡献相关,而不按劳动者社会贡献效率或劳动力使用价值来评估并以此进行分配。而另一方面由于即社会出现大跃进追求超英赶美的产量而不求节省成本,把许多家庭成品的夸大产量“浮夸风”现象不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加严审得夸奖赞扬,而像彭德怀等对之质疑阻人利益的反而被人抓把柄批斗,再个公社化大锅饭的实现彻底催垮了人们的积极性。这一切的根本正在于马克思的马经建立在完全信息的社会理性基础上,在替代其文中描述的资本家的精英管理者(脑力劳动者)的可以完全信息指导社会生产、分配、消费,而免去交换环节,即社会劳动力总价值(v)能完全转化为社会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价值(v+m),当然,我这里是控马克思的逻揖,把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c),照搬原概念推演,事实上把劳动者(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可变资本(v)看作为活劳动,是能创造大于原投入的预付资本C(C=c+v)的产品戓商品价值W(W=c+v+m)的唯一的源泉,这有主观性,故我在多年前写了《马经的价值论是社会唯心主义的证明》一文,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的价值论,产品戓商品价值W(W=c+v+m)的唯一的源泉不可能是人,先不说m=0或m<0的情况是否发生,就是我们只讨论开放系统中这种现象现实中也存在,不然,怎么会有大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倒闭,更别说在闭合系统中,由于在一定时间(T)和社会总劳动力数量(N)相对稳定不变时,总的社会价值Wo(Wo=TxN)或Wo=a1W+a2W+a3W。。。anW(a表示劳动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a1、a2、a3。。。anW表示有n种产品或商品的价值戓社会必要劳动量),也就是说,在集合中n种a中的个别或局部的价值的增殖是以其它a的价值戓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减少为代价的,我这里论证的正是社会劳动力价值或社会总必要劳动量的有限性,从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学而言的研究不是追求个别成局部集体如何窄取其他个体或局部集体的剩余价值(即可支配他人的劳动),而是,如何在一定时间(T)中利用这有限的人类劳动力数量(N)创造更多更大更高的使用价值(暂用Qo表示),当然,这个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不同产品或商品(a)的量的多少,而是这些不同产品或商品(a)的序列的有序性以及规模化程度的大小,这体现在结构功能的优化程度和供求层次性上,。
比如,在一亿人口国家上,管理层一窝蜂把所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用到生产粮食这种产品或商品上,生产的粮食超过10亿人的量,其它必需品如衣服、居所就不生产了,这种单一的生产产量甚至(平均)生产率+F(+F=+a1/TxN)可能提高了,其(平均)需求率-F(-F=-a1/TxN)也可能满足甚至产生了大量的有(剩)余率a1F(F=+F一-F)>0,但其它行业(供给则或层次或人类需求侧或层次)则出现不足,不足者损有(剩余)的时间(T)和(N)补之,即在a1产品或商品边际为0时,适可而止把生产资科价值或闲置的时间、人(劳动力)与其继续无益甚至有害的生产资源转移到互补甚至更高层次需求的产品或商品a2、a3。。。an的生产或消费中去,使时空更有序利用。
可见,社会整体的总福址或真正的总“使用价值”决非如马经所言的杂乱无章摆放在仓库中“一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是落实到消费者手中或正在实现的主观效用以及有序化的功用价值,这才能体现为真正的“使用价值”的增殖和规模结构的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在《效用层次的数理化》以及《价值论大一统的可能》等几个贴子中有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自由市场品商经济系经运行的经济学家则相反,认为人与人在商品交换包括劳资双方劳动力商品的雇佣或交换也然,人们会通过自已的价值判断衡量劳动耗费“得”与效用的“失”,比如,是否比自已生产同样商品更节约劳动和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总之,从货币角度是否更省钱;而同样耗费成本这个商家的商品比其它同样商品更多更大更高的使用价值。这一切过程无须ZF操心,个体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自身就是自私自利的理性的经济学人。但事实呢?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中有许多即使不是都像马克思所批判的都是无利不起早,完全靠不公平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进行血腥肮脏的交易的奸商,对弱势群体采取以压迫剥削方式交换,但也不是不存在这种现象。正像我在十年前写《完全信息和理性人与信息对称》一文所说:“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商品为主的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完全信息和理性人。但我认为完全信息和理性人的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短见之一,当然,持这种假设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学者。当初可能是本想像研究自然科学——物理学用真空的假设那样化繁为简研究社会规律,可是这些充塞着漂亮公式的理论却在现实的应用中经常无所适用。不然,西方主流经济学如何来解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信用问题?”这就是说,以“理性”为假设的理论已经出现了对现实解释的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