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
其实,
先生一生革命只成功过一次。
但就那一次,
已经足以让他从段子界上升为励志鸡汤界。
——国馆君按
每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的画像对面,都要挂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可能到那个时候,人们才会记起他来。
而他,可能是中国近代最开天辟地,也是最励志的人物。
如果你看看孙中山的革命简历,相信你都要为他的悲情落泪:
1895年,他策划的起义“处女作”——广州起义,失败,大将陆皓东被杀;
1900年,他派郑士良策划惠州起义,失败,郑士良出逃香港;
1907年,委派许雪秋策划潮州起义,失败,数千子弟兵俱散尽;
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黄兴战至手下无人,潜逃香港;
……
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孙中山继续发动一系列革命,比如“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等,尽皆失败。
他全心全力为民主、自由奋斗,大都铩羽而归。以至于当时许多人都拿他创作段子,比如叫他“孙大炮”,就是讽刺他尽说大话,却少有兑现。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放弃是平庸者的代名词,坚持是伟大者的催化剂。
孙中山对于革命,从未放弃。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比如中山先生被概括为“革命”,至少说明他活得很实在。
而大部分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所以,没有人有资格嘲笑这个“孙大炮”。
辛亥革命之于孙中山的意义,就像是奥斯卡之于小李子,诺贝尔文学奖之于村上春树(如果村上能够得奖的话),只要有它,人生就完满了。
1911年的武昌,革命志士孙武等人秘密制造火药,准备武装起义。
无奈火药突然爆炸,惊动了湖广总督。孙武等人决定马上发动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势力与清军经历一番混战,终于占领武昌。起义军将镇守当地的黎元洪胁逼上新军政府的都督之位。
黎元洪一脸懵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而在海外的孙中山,虽然之前知悉武昌将有大动作,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他正在美国丹佛市演说,为革命筹集经费。
得知消息以后,他马上乘船回国,甫一抵埠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在群龙无首之际,孙中山的巨大声望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定了人心惶惶的乱局。
连武昌起义的领袖孙武,都被人误当成是孙文(孙中山原名)的弟弟而名声大噪……
命运如此作弄人:你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它远在天边;等你以为它已经不会到来,没想到它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所以,梦想还是要坚持的,万一实现了呢?
孙中山平生最爱题的字,是“天下为公”。在《三民主义》中,他说:
“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礼运》)
孙中山跟孔子其实挺像的: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讲他所信奉的周礼,“礼义仁智信”,但当时纷争的时代,哪里有国君听他的?
孙中山奔波劳碌,宣扬他深信不疑的自由民主,在那个封建落后、军阀混战的乱局里,有多少人真正奉行?
孔子曾经被困于陈蔡,饭也吃不上,依然讲课、唱诵、“弦歌不衰”,别人见了都不理解,他说“君子固穷”;
孙中山返回上海,别人问他带回来多少军费,他说“我带回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到死的那天,他念叨的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两个相隔千年的伟大人物,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最大的梦想家。
因为梦想,他们活得悲壮,却也求仁得仁。
他们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动风潮,造成时势。
功成不必在我,但我所造成的是触及灵魂深处的变革。
所谓伟大,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之后,中国两千年的思想都成为了儒家的注脚;孙中山之后,他的建国方略——比如修筑十万里铁路、庞大的治水工程,在今天基本成为了现实。
孙中山先生用一生告诉我们:所谓现在的梦想,不过是未来的现实而已。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
向往自由,改变自己,无惧失败,无悔奋斗。
◎本文由国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