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4246 12
2016-11-16

为什么不通过实验再现经济周期然后解释应对呢

通过实验则可以直观观察事物,避免教条。举个例子: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他叫来助手,请助手计算一下电灯泡的体积。说完,爱迪生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助手立刻拿来测量工具,测直径、量高度、画曲线、求积分,这样弄了半天。爱迪生过来问他体积是多少?助手回答,只完成了一半。爱迪生拿起助手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摞稿纸看了看,放下,嘟哝说“没那么复杂”。然后拿起灯泡,往里面注满了水,递给助手,说:“拿个量筒来吧”。

科学研究极为重视实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到人大论坛来的人都是学者学子,研究经济周期理论或债务问题的人很多,过去的理论往往似是而非,争论很大。那么,为什么自己不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模拟来观察并得出结论呢?

这个实验就是设一个封闭环境,里面有若干个经济单位,完全模拟现实,商品通过买与卖来实现交换。观察几个生产消费的轮次后就清楚了。

教科书上原本有类似的例子,但可惜都没有进行完全,而只是进行了一两个个轮次就结束了。如果继续进行下去,则经济周期势必出现。可惜大家忽略了。

做此实验,需要借助一个货架。凡生产出来的商品应放上货架,凡购买的商品则被拿下货架。货架只是便于理解而设。

本文将在此做这个实验,有不相信本文结论者,敬请自行实验。试验之后,您就可以看到,货架上的商品肯定是要逐渐卖不动的,因为缺乏足够的购买力。于此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债务会逐渐累积到天量。之后,不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救,然后也会发现,行不通;然后再换用供给派的方法,结果还是不可行。那么不禁要问,4万亿是对是错?现在中国供给侧的做法可以成功吗?请您先试验再下结论。

现在开始实验,边做边解释。

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有n个单位组成社会。他们进行着与社会完全一样的生产消费活动,有利润、有储蓄,生产规模逐年不断加大。

n取几合适呢?先取n=1。

封闭环境中只有1个单位?这怎么可能?社会分明是众多的单位组成。

其实,社会虽然单位众多,但只用1个单位就能代表。

比如封闭环境里只有1个公司a,有老板和雇员共两人。老板支出100元(e)给雇员,产出105元的商品(y)放上货架。雇员拿到钱,会储蓄10元(s),剩下90元(b)用于购买。90元的购买力,怎能购买105元的货物呢?这里出现了15元的“买卖差”(d)。

很明显,这样的封闭环境里经济运行肯定是荒唐的。

那么,该封闭环境就应该是多个a组成。

其实,多个a最后无非是∑a。∑a就是一个整体A。在一个轮次里,A把每个a的所有产出放上货架,肯定是105元的n倍,而最后购买的只会是90元的n倍,结果是货架上肯定有15元的n倍剩余。

上述可用公式表示:

对于a:

y = e(1+R)。若能卖出商品y,a将获得货币增值,称作“币利”。R则是“币利率”。(注:币利与利润不同,二者都是货币增值,但利润是相对于投资的,而币利相对于支出)

b = e(1-r)。r是“币存率”(在上面例子中为储蓄率)。

s = e* r。

对社会整体来说,∑a为 A。∑e为E,∑y为Y,∑b为B,则:

Y = E(1+R)。

B = E(1-r)

S = E* r

而就全社会来说,B就是用来购买Y的(或有人认为,B应是购买上一轮Y的。其实都一样)。很明显,这里存在“买卖差”,用D表示:

D = Y-B = E(1+R)- E(1-r)= E(R + r)。

B与Y的比值称作“买卖比”,用P表示。

P = B/Y。

关于买卖差,则不论a支出的e是自有的货币,或是借贷来的货币,或是部分自有部分借贷而来,买卖差不变。对于A也一样。而投资等于储蓄与否以及现有所有反经济周期政策均未涉及买卖差。

如果觉得A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想象,则不妨设想是某一个a把其他单位都兼并了,但所有单位各种社会活动照旧不变,最后就是1个整体A。比如,双十一的阿里巴巴把全世界都兼并到它一家名下,请问阿里巴巴还能赚钱吗,这时的阿里巴巴就是A。

若认为这种虚拟兼并不现实,那就自行检验。以宿舍为封闭环境,自己就是a。若觉得自己不可能通过自买自卖获利,那么不妨将此环境中其他人纳入进来。宿舍外不得介入。这样就会出现多个人共同生产消费的情况。要求全体平均获利要大于零,经济上升。且没有负债。请问谁能实现?

为什么要求没有负债呢?因为初始情况是没有负债的。所以结束时应与初始情况对应。如果轮次开始有负债,比如借贷而投资,那么轮次终末要观察商品剩余或债务是不是增加了。


试验后就会发现剩余或债务在累积。

结论,封闭环境存在缺陷。

但是,全世界就是一个封闭环境,因为没有外星人到访。虽然全世界单位众多,但实质上只是单一整体。但这个整体不是阿里巴巴而叫“卖方”。作为一个整体,则“卖方”同时又是 “买方”。分析时,您不要看众多的单位,那样会眼花缭乱,而只盯住货币就可以了。要视货币为主人。是一笔货币去购买,它从货架上拿下了相应商品,购买后货架上就会自动产生更多的商品,这是一个轮次。下一个轮次要购买上一个轮次产生的商品,则需要更多的货币,然后再产生第二轮更多的商品。以后每轮次不断延续扩大。

由于只看货币,所以,世界上的行行色色的人就只是持币者。相当于货币是老板,持币者是雇员。

如果您认为以上不合适,而无论如何,n都应该大于1。那么,请以n=2或n=3来进行。如果不厌其烦,n可以更大,并且可以设企业、政府、员工等社会上任意角色。这样,投资、消费、政府采购就都包含在内了。但要求实验按照轮次记录以下指标:企业支出(包括纳税、工资、资本品购买)、产出、购买、货架上商品量、债务量。

如果不用 “支出”而喜欢用经济学常用的“投资”这个参数,那也无妨。但生产消费轮次若始于投资,则要终于纳税及消费后,至下一轮投资,首尾呼应。每轮次结束时,观察货架上商品量以及社会的债务量。观察几个轮次,一切昭然若揭。

使用“支出”或使用“投资”作为参数,结果是一样的。但后者过于麻烦。不解释了,自行尝试吧。

以上不过是虚拟的实验,应该还会有疑异。当然,若直接使用现实社会的真实数据,这就再无争议了。

方法是选用社会中的2-3个平均后为盈利的企业,组成微型社会。仿上例进行检验。要观察个企业支出的货币总额,企业所有人的储蓄额,包括纳税后政府对税额的使用,是用于购买了还是储蓄了。

但这里是真实企业,它产出的商品在交换时以及货币支出后的购买会超出这个微型社会的范围,即有“溢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这几个企业产出的商品值(卖)去与它们支出货币后所形成的购买力(买)对比即可,不必纠结于商品最终去向和购买力的来源。这个微型社会的发展结果也会出现与上面虚拟实验的完全相同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不断将社会其它单位一个一个加进来。当所有单位都加入后,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溢出”现象了。然后根据各企业真实的账本,用计算机记录所有支出与产出、纳税、储蓄等数据,于是就得到了全社会的真实情况。这时的全社会亦即一个A。

然后以年为轮次周期,一年一年地观察,就会看到剩余占当年社会总商品量的比例会越来越大,以至于经济步履维艰;同时,债务不断攀升,大到难以置信。

观察表(您自行填写进行实验)


  

轮次

  

投资

产出

债务

纳税

储蓄

消费

剩余债务或商品

剩余率

1

100

2

3

注:

第二列是投资,之后有产出,产出必须大于投资。但是,产出若需要完全销售,则需要借助于债务,若无此债务则商品肯定剩余。实现销售后要纳税。纳税后政府采购,以及投资的货币加上居民获得货币才能完成全部消费。在消费之前,这笔钱不可避免会被储蓄一部分。因此在一个轮次中企业的支出应包括纳税。这样就可以发现,投资、消费、政府采购其实都是企业支出的那笔钱(指真实购买力,借债是不正常的情况)。若不借债,则货架上必有商品剩余;若借了债,则货架可清空。但还债后,必然有剩余的债务与不借债的剩余相匹配。然后逐年观察剩余商品或剩余债务与总投资的比例变化。

在封闭环境中,投资的货币将不能买完自己的产出,因此需要一定债务(第四列)来过渡一下,以实现利润。实现利润后必须纳税。投资的货币加上纳税的货币才是这一轮中支出的总货币量。这笔货币应被储蓄一部分,然后再储蓄(第五列)消费(第六列)。

这样的方法是习惯性的以“投资”为参数的观察,很麻烦。因为涉及纳税的不确定性,继而企业支出总额也不确定。

所以不如改变一下。循环始于对上一轮的销售之后支出开始,这个支出首先是对上一轮售后进行纳税,然后投资。这样,企业支出就成为确定值。该支出从内容上看,支出的货币e包括:

纳税(对上一轮销售利润纳税)

分红

自己消费

捐赠

投资

支出e后将产出y放上货架,而购买前,e会先储蓄,剩下的是b。

y = e(1+R)。

b = e(1-r)

这样就比用投资做初始要方便的多。纳税以及纳税后的政府采购、消费都含在支出中了。相应表格为:

  

年度或

  

轮次(n

  

支出

  

E

产出

  

Y

币存

  

S

真实购买力(B

买卖差或无理债务(ΣD

买卖比

  

P

0

100

105

10

90

15

0.86  

1

105

110.25

10.5

79.5

30.75

0.72  

2

110.25  

115.76  

11.03  

68.48  

47.29  

0.59  

无论您用哪一种方法,最终结论将一致。都会观察到剩余或债务将累积扩大。

自己设定剩余率的上限,当剩余或债务量占到产出的比率达到上限,表明生产难以继续,则认为是经济衰退的开始。

这时,可以用现有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来对治。这些政策无非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供给派学说,比如银行的扩张手段有降息、降准,政府的降税、财政赤字手段。也包括创新理论所说的新的购买,有投资、财政赤字等。在这些手段下,社会可以出现新的购买,但实质都是扩大支出或债务。不涉及纠正买卖差,没有用的。

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并将数字记录于表,则经济周期的成因以及反经济周期手段的失败即昭然若揭。

先实验吧,简易直观!且您自己就可以归纳出经济周期的秘密。拿着实验数据,再请教老师、大师,再对比已有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

本帖将陆续发表后续的解释及对已有政策的不同见解。希望看客能自己检验为先,而不要空洞地背诵书本理论。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17 14:31:06
请问有人自己做了实验吗?精确实验应该实际模拟现实。有利润、储蓄等参数。但那样有有点繁琐。

所以,为简单明了,封闭环境可以暂不设纳税,也可以不设储蓄。但平均利润必须大于零。封闭环境内可以从2个单位开始。比如,a和b。a生产面包,b生产衣服,产品互换。如发生借贷,则以零利息偿还。

这样简单的环境里一样可以观察到买卖差,随着轮次的进行,一样会出现剩余累积。一定要循环几个轮次才能看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20 09:26:57
如果看帖者是一位教师,那最好实验。全班就是封闭环境。您可以让全班同学分别扮演企业家、工人、ZF(1人)、央行(1人,可以任意发行货币)。要求:每轮次企业家要盈利,整个环境要有储蓄。允许借贷。为使实验简捷,初始情况只允许企业家有不等的一定量的货币,工人及ZF货币为零。
每人做自己的记录。企业家记录自己手里的货币收支,货架上货物增减(支出、货架上的商品量)。接收到该笔支出的人则可能是另一个企业家,也可能是工人或ZF。然后工人或ZF则记录自己手中货币收支(收入、储蓄、购买)。流程从企业家始,雇佣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就纳税,然后再扩大投资。
老师负责记录总投资、总储蓄、总债务、货架上商品剩余。
大家的购买可以随意,想买哪个企业的产品就买哪个企业的。记录相应真实数据即可。每几分钟为一个轮次。连续观察十几个轮次。老师就会看到,经济增长必须要借助债务,且债务与剩余一同累积增大,并计算每轮次剩余或债务占总产出的比率。观察这个比率如何变化。直至经济衰退的到来。
无论结果如何,请晒出您的数据。

如果看帖者是一位学生,您可以在宿舍里请3个同学,仿上进行试验,结论不变。

请您自己试验吧。

请版主把此实验推荐到论坛,让大家来试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20 09:35: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20 09:36:1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21 08:27:43
如果有人实验,请在实验时,直接用上“投资=储蓄”来进行,看是否能避免经济衰退的到来?相信实验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