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中国有句俗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还有一句话: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可见内行,外行还是有简便判断标准的。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市场经济理论还处于空白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大量涌入中国。由于我国缺乏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西方经济学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迅速占领了我国的经济理论领域。我国的经济研究者,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先入为主,被西方经济学的思维定势所影响。从此,我国的经济学者,无论有何著作、思想,总离不开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西方经济学的框架;更有甚者,本属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随着西方经济学的思维定势,被引导向计量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方向。我国经济学界一味向西方经济学看齐,研究方向紧随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从而失去了依托本土人文的独立思考,经济学脱离了向社会科学回归的基本方向。
无论西方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研究得深度、广度如何,从事物运动规律的归纳总结来看,经济学的宏观、微观之分本身就是一种主观错误,更何况向数学化方向发展。真理、规律只有真假之别,并无大小之分。就拿水的性质来说,无论水的性质、变化规律如何,总是表现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等,并不存在大水与小水之间的性质差异。拿人类自身来说,人性并不取决于高低贵贱,也不能按个体人性和群体人性划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人性的朴素总结。对于经济学来说,经济运行规律同时存在于微观与宏观。并不因为是微观,而经济运行规律有所减少,也不因为是宏观而经济运行规律有所扩大。微观是经济运行规律在经济运行个体中的个体表现,具有特殊性;宏观是经济运行在整体中的共性表现,具有普遍性。微观经济即市场经济个体运行特点、规律,宏观经济即市场经济整体运行状态和趋势。将宏观、微观划分开来,去研究各自的规律,是用主观的方式将经济隔断,是从外部观察经济。通过经济运行的表面现象划分经济,这种划分表面上了解、归纳出经济运行的特征规律,实质上仅仅是在经济总量与个体量进行了划分。犹如抽刀断水,终究隔不出宏观与微观。西方经济学,由于人为隔出宏观与微观,并没有探寻和发现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所以,从基本定律、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的总结上,就由于对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而将现象当作定律、规律,最终使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的探索领域迷失了方向。结果,西方经济学由于缺乏基本原理,而却一定要在宏观、微观里各自找出特点、规律,使得西方经济学,由于迷失了研究方向,越是走向高、精、尖,越是离经济实际运行越远。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供给规律与吉芬商品描述的是追涨杀跌的市场经济普遍现象。由于缺乏基本原理,使得西方经济学一方面宣称自己总结、归纳并掌握了供给定律、供给规律,另一方面却无法解释吉芬商品这与供给定律、供给规律的同一现象;一方面说自己了解经济、掌握了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见到经济又说不认识、没见过。西方经济学可以说是自己否定自己,自相矛盾。如果说西方经济学不是主观经济学,那么二、三百年来对屡屡被事实所否定,既不能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无法规避本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有什么理由值得我国的经济学者将之奉若神明?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