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538 0
2009-07-13
或许,成为大师是知识分子的追求。不过这种追求或多或少的带有名利的成分。活人称死人为大师,是出于尊敬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这个很难说。举个例子,吕思勉先生,在史学界可以说是功底非常扎实的学者。无论是《中国制度史》还是《秦汉史》等等,阅读起来总是很佩服先生的功底和严谨。然而也就是严耕望推崇之后,才被很多人所重视。这样的学者需要给戴上“大师”的光环么?不需要,因为他留下的是书籍而不是关于大师的传说。再说徐复观,留下了《中国人性论史》等等论著,虽然给戴上了“国学大师”的帽子,可是他在意么?不过,他的观点确实很有见地,就是“道与势”的关系。当然,谈及这个问题时去世的任继愈先生也曾就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有过见解。这位前国家图书馆馆长辞世了。按道理,他是一位研究国学的人,主要偏重于四部中的“经部”和“子部”。其实,国学很大,大师这个名号很重。季羡林先生去了,在生前就给戴上了“国学大师”的头衔,可惜他不干。毕竟,经史子集再加四部丛刊,很大。这是国学。其实叫国学也未必合适,应该称为“汉学”。后来,有人又说是“东方学”大师,“大国学”大师。人已经去世了,你就放过人家吧。想起了季先生的一句话“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何时忘却营营?”“难有时,因为忘却是相互的,你忘却的了他们,他们忘却不了你”
       人已经不在了,就让老先生的灵魂安息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