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红旗下为何出不了季羡林这样的大师?
发表于 2009-07-13 10:30:10 类别:
时事评论季羡林走了,以98岁的高寿走了,带给我们的没有悲伤,只有思考和缅怀。很多人将季羡林的离去,解读为最后一位大师的背影已经远行,“泛五四一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目前的中国,既是一些所谓大师过滥的时代,又是真正大师稀缺的时代。对季羡林是否是大师,我是没有办法去评判,因为他研究的梵文等领域,我是一点都不懂的。所以我估计现在那么多高喊他为大师的人,绝大部分都也搞不清楚,季羡林在专业上的成就究竟如何,究竟是怎样成为大师的?所以当季羡林认为自己既不是大师更不是国宝的时候,很多人理解为是他的高风亮节。但是否也可以换位解读为,在“泛五四一代”一拨大师中间,季羡林面对胡适、陈寅恪这些大师,他自己是否也感觉到也有距离呢?
姑且不去议论季羡林是否可以比肩胡适、陈寅恪,但我们到可以清醒的看到,季羡林、吴宓、顾准、钱钟书这些公认的大师们都不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全是在“万恶的旧社会”成长起来的。我们扪心自问,红旗已经飘扬了60年了,我们培养出大师了吗?60年应该说是个够充裕的时间了,足够培养出大师了,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红旗下就没有成长出真正的大师。所以才出现了很多媒体用了最后一位大师远行的新闻标题。红旗下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师,倒是成长出来了很多诸如写出千古名篇“纵做鬼,也幸福”的所谓的王大师们。当然我们现在对大师的理解,更多的是人文方面的,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不叫大师,叫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要承认,60年里面还是有很多成果。
红旗下不但没有培养出大师,反而一些在“万恶的旧社会”成长出来的大师,在红旗下倍受“特殊照顾”。季羡林是在牛棚里面关了十年,至于吴宓、陈寅恪、胡风、老舍、顾准等大师的结局,不说大家都知道。现在回过头来看,庆幸的胡适、傅斯年、林语堂当年没有留在大陆,否则,他们的结局,我们不难预测到。
季羡林的离去,如果能够让我们好好反思一下,为何红旗下出不了大师?能够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土壤才能够诞生出大师?能够让我们酝酿一下,为让更多的大师的诞生可以做出一些什么具体的改变?这也算是季羡林这位大师离去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财富吧。毕竟,一个缺乏大师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的;一个没有大师的国家,是没有灵魂的国家的。
如何更好的反思?此刻,借季羡林大师的辞世,我们更需要用心体会巴金最后一次见到胡风时候的那份内心深处的羞愧。我们更需要用心剖析一下郭沫若这位旷世才子,为何现在被很多人从道德层面鄙视?我们更需要用心总结一下,钱学森当年用科学为亩产上万来做权威论证,后来带给中国人民什么严重的伤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透过巴金的《随想录》,见证反思和忏悔的价值!而只有这种深刻的忏悔和反思,才能够给我们找回大师辈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