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78 2
2005-10-10
我们以前常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走的是国富民穷的路,改革开放就是让民富起来,不要那么高积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列举出来的数据来看,实际情况却是相反,改革以前,尽管一直都是高积累,但人民却是富裕的。而改革以来,实际上人民是真正穷了的,是真正的高积累,而让国家富裕,但实际上国家仍然不富裕,赤字逐年递增,那么究竟谁富裕了?

  我曾经在2002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的宏观经济叫人捏着一把汗》。那时,我不太会上网,很费劲地把它贴在网上北大的一个论坛里,这个论坛现在已经没有了。为什么贴在那个论坛,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偶然碰上的。没有料到的是,贴了不几天后,就被人转贴到几百处网站,我当时心里很觉得有些诚惶诚恐,惟恐误人。后来,我发现有人将该文章改了个题目,叫《中国经济真相》,直到最近,仍然到处贴,甚至贴到了境外的网站上;还有人把该文章题目改得更离谱了一点,叫《一个经济学家的忧虑》。其实,尽管很忧虑,但我从来不会自称“经济学家”的,因为我不是。目前国内的学者、教授、博导什么的,到处都是一大把。以我个人的经验看,身边的博导,其学问我也常常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他们的个人地位,那还是俗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有花不完的“课题费”,还有司局长的待遇。我想起,有一个富翁教导老百姓: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去适应它吧!但是,当代的中国,是个格外不公平的国家!只靠“教导”,人民就能适应它吗?/   直到最近,仍有人给我来函,询问《捏着一把汗》这篇文章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其中“全国工资总额”的材料没有近几年的?我告诉他,这还是三年前写的文章,大概由于网友在转贴的时候,常常不标明日期,所以,人们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写的。   后来,我不揣浅陋,自己做了一个“李志宁网页”www.lizhining.net),把我近年来写的东西,无论良莠,都整理了一番,标明了写的日期,排列进网页里。我认为,在网上转贴文章,不标明文章的日期,不是个好办法。   有朋友对我说,他认为,这篇文章真正打中要害的地方,是关于“工资总额”的计算。由于中国的劳动者工资太低,又没有“社会保障”,因此中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就不可能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就不可能“健康”。   那么,中国的经济到底怎么样呢?   工资总额是国家公布的,GDP也是国家公布的。公布时,大概也很有几分得意,因为这些表明了中国的经济在近年来的增长,是多么惊人。但是我发现,就是从公布的数据看,也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像有些看不见的精怪,隐藏在这些表面上令人鼓舞的数字中。   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开始对它们逐年地作了一番计算。结果如下: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工资总额合计 (亿元) 工资比重(%) 工资比重的年增长百分点 1978 3624.1 568.9 15.7 -0.38 1979 4038.2 646.7 16.0 0.32 1980 4517.8 772.4 17.1 1.08                1981 4862.4 820.0 16.9 -0.23 1982 5294.7 882.0 16.7 -0.21 1983 5934.5 934.6 15.7 -0.91 1984 7171.0 1133.4 15.8 0.05 1985 8964.4 1383.0 15.4 -0.38                1986 10202.2 1659.7 16.3 0.84 1987 11962.5 1881.1 15.7 -0.54 1988 14928.3 2316.2 15.5 -0.21 1989 16909.2 2618.5 15.5 -0.03 1990 18547.9 2951.1 15.9 1.79/ 1991 21617.8 3323.9 15.4 -0.53 1992 26638.1 3939.2 14.8 -0.59 1993 34634.4 4916.2 14.2 -0.59 1994 46759.4 6656.4 14.2 0.04                 1995 58478.1 8100.0 13.9 -0.38 1996 68593.8 9080.0 13.2 -0.61 1997 74772.4 9405.3 12.6 -0.66 1998 79552.8 9296.5 11.7 -0.89 1999 81910.9 9875.5 12.1 0.37

  其中,前两项是国家公布的,后两项是我自己计算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说明,以上数据均为“当年价格”,不是“可比价格”,所以不表明增降“指数”;“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它包括的范围是:(1)计时工资(2)基础工资(3)职务工资(4)计件工资与计件超额工资(5)各种奖金(6)各种津贴(7)加班工资(8)其他工资。   在《中国统计年鉴》里,“国有经济单位”,除了各种经济行业以外,还包括:(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5)社会服务业。   很明白,这许多人、这么多项目加在一起的“全国工资总额”,直到世纪之末,并没有达到1万亿元。   也很明白,以上的22年间,有7年的工资“比重”比头年略高,而15年的时间里都比头年略低。真正比头年比重高了一些的,只有2年,即1980年和1990年。这两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情况呢?显然,1980年正紧接着11届3中全会,为了这面旗帜,“工资总额”也应当高些,于是比头年增长了1.08个百分点。1990年的前面,则发生了众所周知的事件,可能要为了“稳定”,工资比重一下子提高了1.79个百分点。   即使如此,从总体上,在所谓高速“经济增长”中,全国的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改革以来,其比例,从最高的1980年的17.1%,几乎是“稳步地”下降到最低的1998年的11.7%。足足下降了5.4个百分点。所以说,统计和数据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在经济学家大肆鼓吹的“经济增长”中,中国人民的“合法的”劳动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如果我们把这篇《中国的宏观经济叫人捏着一把汗》的后一段再续接上,按照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可以把数据排列到2003年。如下: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工资总额合计 (亿元) 工资比重(%) 工资比重的年增长百分点 2000 88254.0 10656.2 12.07 0.02 2001 95727.9 11830.9 12.35 0.28    2002 103935.3 13161.1 12.66 0.31 2003 116603.2 14743.5 12.64 -0.02

  虽然工资总额的比重,多比头年高点了(比起1998年的工资比重,多了半到一个百分点),但是很显然,这一点点,实在不能改变什么。也就是说,总体上,对中国脑体劳动者“低工资”的状况,仍在顽强地维持着。   我还想说明,这里讲的工资的“比重”还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工资”不是简单地从GDP中取出来、又发下去的。如果我们使用文革前的“工农业总产值”这种指标,也可能更合适一点。因为“工农业总产值”有重复计算。但是,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得不到那种数据。以前,我曾经想算了一下“职工工资总额”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但是找不到相对应的统计数据,只好曲曲折折地很费力地算了一番,并把这个不太容易的过程写在一篇文章中:   1999年的国有及国家控股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数额为35571亿元。该书是将“工业”划分为3块的,即“采掘业”、“制造业”和“电水煤气的制造供给”,所以,我又查了书中这三项,其“职工人数”分别为:525万人、1648万人和239万人。再查到了这三个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521元、7794元和11513元。将三项分别相乘,得出三个行业的“工资总额”分别为:3948525万元、12844512万元和2751607万元。再将这三个数相加,可以得出国有及国控企业的1999年的“工资总额”,为1954.4644亿元。然后再将这个工资总额除以35571亿元,得到该工业部门的“工资总额”在“总产值”中的比重:1954.5÷35571 = 5.49%。   计算结果是5.49%,只有这么一丁点儿!这使我颇为吃惊。也就是说,尽管“全国工资总额”与GDP的比例,1999年为12.05%,但是,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肯定还要低得多。依我看,现今,能达到5-7%,就是很不错的了。   我记得,有经济学家曾在电视节目里说,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GDP比日本多,将达到4万亿美元以上。如果这样一来,那么,显然,我国的工资总额与GDP(PPP)的比例,将只有3%左右了。   总而言之,中国的工资制度,无疑是极低的“低工资”制度。   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远远地、远远地偏离了其“价值”。   另外一个问题,中国“文革”前的“工资总额”情况如何呢?   “文革”中及之前相当一段时间里,大概从“大跃进”以后吧,在中国,就是最普通的经济统计资料,往往都属于“国家机密”,老百姓不能轻易知道。报刊上,基本上没有绝对值,顶多在宣传文章中列举几个百分比,表明经济在增长,以鼓舞老百姓。我不知道,这个奇怪的愚民的规定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当时也没有想到人民的“知情权”什么的。我只是觉得当时“机密”的范围实在太过宽泛,大而无当。我记得,1974年,书店里忽然出现了一本《世界经济统计简编》,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我简直如获至宝,立刻花了1.75元将它买回来,那时可不便宜。这本书有560多页,书的最后附有密密麻麻的各国的统计书籍的名称,计有6页之多,也使我知道了外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对外界来说,是根本不保密的。其实,也根本用不着保密。   后来,中国历史终于进步了。1984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将建国以来的许多经济统计资料,加以公布了。/   当时,这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研究人员”,也是如获至宝。尽管当时8元钱一本的书是很贵的,但还是买了两本,生怕弄丢了一本。不过,最终还是弄丢一本。直到现在,每当看到它砖红色的封皮,还是觉得心里高兴。   但是,当我今天想用它把改革前的“工资总额”与GDP的比例算出来,才发现是不行的。一是当时没有GDP的统计,二是没有“全国工资总额”的统计。   但是,关于“全国工资总额”,1984年的《年鉴》里提供了5年的情况:

  1978年:568.8亿元(全民所有制468.6亿元;集体所有制100.2亿元)   1979年:646.6亿元(全民所有制529.4亿元;集体所有制117.2亿元)   1980年:772.5亿元(全民所有制627.9亿元;集体所有制144.6亿元)   1982年:882.1亿元(全民所有制708.9亿元;集体所有制173.2亿元)   1983年:934.6亿元(全民所有制748.1亿元;集体所有制186.5亿元)

  我算了一下,这5个年头里,全民所有制的“工资总额”所占的比重为82.4%;81.9%;81.3%;80.4%;80.0%。这里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可能因为当时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开始有所下降。但在1978年以前,就工业总产值来讲,自1955年开始,“全民所有制工业”就超过了一半;到文革前的1965年,比重已经上升到90%。198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也没有列出逐年的变化,但是1975年该比重也只下降到83.2%。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所有制”的工资总额,是人民收入的主流,在多数年份里,应当占有8成以上的比重。   因此,在下面这张表中,全国工资总额是我估计的,以“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在其中占有82%的比例估算的。这样,“工资总额”的估计,可能比实际情况要略高些。由于没有正式公布的数据,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实在对不起观众。

年份 国内收入 (亿元) 社会总产值 (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 (亿元) 全国工资总额估计 (亿元) 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估计 (%) 工资总额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的估计 (%) 工资总额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的估计 (%) 1952 589 1015 810 68 82.9 14.07 8.17 10.23 1953 709 1241 960 89 108.5 15.30 8.74 11.30 1954 748 1346 1050 95 115.9 15.49 8.61 11.04 1955 788 1415 1109 100 122.0 15.48 8.62 11.00 / 1956 882 1639 1252 137 167.1 18.95 10.19 13.35 1957 908 1606 1241 156 190.2 20.95 11.84 15.33 1958 1118 2138 1649 180 219.5 19.63 10.26 13.31 1959 1222 2548 1980 234 285.4 23.36 11.20 14.41 1960 1220 2679 2094 263 320.7 26.29 11.97 15.32 1961 996 1978 1621 244 297.6 29.88 15.04 18.36 1962 924 1800 1504 214 261.0 28.25 14.50 17.35 1963 1000 1956 1635 211 257.3 25.73 13.13 15.73 1964 1166 2268 1884 224 273.2 23.43 12.05 14.50 1965 1387 2695 2235 235 286.6 20.66 10.63 12.82 1966 1586 3062 2534 244 297.6 18.76 9.72 11.74 1967 1487 2774 2306 250 304.9 20.50 10.99 13.22 1968 1415 2648 2213 254 309.8 21.89 11.70 14.00 1969 1617 3184 2613 263 320.7 16.73 10.07 12.27 1970 1926 3800 3138 278 339.0 17.60 8.92 10.80 1971 2077 4203 3482 302 368.3 17.73 8.76 10.58 1972 2136 4396 3640 340 414.6 19.41 9.43 11.39 1973 2318 4776 3967 353 430.5 18.57 9.01 10.85 1974 2348 4859 4007 371 452.4 19.27 9.31 11.29 1975 2503 5379 4467 386 470.7 18.80 8.75 10.53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1976 2427 5433 4536 406 495.1 20.39 9.11 10.91 1977 2644 6003 4978 426 519.5 19.65 8.65 10.44 1978 3010 6846 5634 469 568.9 (公布) 18.90 8.31 10.97 1979 3350 7642 6379 529 646.7 (公布) 19.30 8.46 10.14 1980 3688 8531 7077 628 772.4 (公布) 20.95 9.05 10.91 1981 3940 9071 7580 660 820.0 (公布) 20.81 9.04 10.82 1982 4261 9963 8291 709 882.0 (公布) 20.70 8.85 10.64 1983 4673 11052 9209 748 934.6 (公布) 20.00 8.46 10.15

  后面两栏的“估计”,都是我自己算的,非常不精确,只能看个大概。   应当说明,这里的数据都是“当年价格”。所以,年与年之间的绝对值是不能相比较的。我们只能对其中每年的“工资比重”的百分比加以比较。   最后6年的所公布的统计,与前面的表的内容重叠了。由于有了这种重叠,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在本文开头的一张表,状况如下: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工资总额合计 (亿元) 工资比重(%) 工资比重的年增长百分点 1978 3624.1 568.9 15.7 -0.38 1979 4038.2 646.7 16.0 0.32 1980 4517.8 772.4 17.1 1.08                1981 4862.4 820.0 16.9 -0.23 1982 5294.7 882.0 16.7 -0.21 1983 5934.5 934.6 15.7 -0.91

  这样,就让我们以1980年作为一个参照物,这是在1978-1983年里“工资总额比重”最大的一年。其实,从1978-1999年的表中也可以看出,1980年,也是1978年以来所有的年头中“工资总额”比重最大的一年。   这一年,它与GDP的比例是17.1%;它与过去统计中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0.95%。   现在,若再来看1952-1977年“工资总额”的情况,就会发现:与1980年相当的,有1957年、1959-1965年、1967-1968年、还有1976年。总之,自1957年以后,“工资总额”比重比较低的就是1969-1971年。另外比较差的年份就是1966年、1973、1975年。 /   这里有个应当说明的问题是:1959-1962年,尽管工资比重比较高,但当时正处于极端的困难时期。1958-1960年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虚胖;而1961-1962年的“生产总值”则是被迫下降的。当时人民手中的“工资比重”虽然高了些,但是不能解决生活的严重匮乏。另外,1967-1968两年,人民手中的工资比重并不低,但正是混乱不堪的文革疯狂年代。   所以,人民比较实惠、经济发展比较扎实的年代是:1956-1957年,1963-1965年。而数据显示,1963-1964年的“工资总额”比重,远高于1980年的比重,1965年则与之不相上下。大概当时国家正在准备“第三个五年计划”,于是“积累率”也准备有所提高了。   显然,1956-1957年、1963-1965年,这两个时期,“工资总额”比重,既超过1980年这个标杆,而且,更是远远超过今天。我估计,工资总额比重的差距,应当在10个百分点上下。   谁都知道,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以前,对于城市里拿工资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工资支出中,有些内容是不用担忧的。一是医疗,上班的人全部是公费医疗。只有家里有读中学以下的孩子,以及没有工作的老人,要考虑他们的医疗费用。当时的医疗费用,不算高,当然住院条件也不是很好。总之,几乎没有多少城市的、有工作的人会因为医疗费用而发愁。二是孩子上学,学费很低,不会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更谈不上沉重的负担。当时上大学是不收学费的。就是农村的穷孩子考上大学,也可以完全不用家里负担一分钱,而在学校能够吃饱吃好。三是房租是象征性的,也决不会成为城市家庭工资支出的负担。那时一间房子的房租不过是每月1-3元钱。 /   问题是,那时的房子比较拥挤,条件比较差。如果没有“大跃进”和“文化革命”,就不至于20多年里全国普遍不涨工资,房屋建设也会搞得好一点。在1960年前后的那场极端经济困难时期,食品和生活资料非常匮乏。有工资也买不到吃的东西。后来,商店里出现了“高级点心”和“高级糖”,价格几乎比原价高出10倍。这段时间不太长。大约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食品供应出现了全面好转,到1963年已经很不错了。   当我1968年将大学毕业时,想到将有46元月工资,顿时觉得自己会很“富裕”了。但是,我没有这个福分,我本人由于被隔离、被审查、被毒打、被批斗,最后,大概是落了个“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因此“毕业”后我没有“大学毕业生待遇”,每月只有20元生活费。1年多以后,我们被“宽大处理”,恢复了“毕业生待遇”。很快,我被分配到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中当英语教员,月工资42.5元,我那时也不觉得缺钱花。因为,没有房租、没有医疗费,每月的伙食费也只有10左右。   当然,那时候的生活水平是不高的。家具似乎是比较奢侈的东西,另外,买或做衣服要布票,买被子也要布票。所以,那时很多人穿带补丁的衣服上街,是很平常的。所以,整个生活水平较低。但是,最基本的保障还是有的,就是狭小的住房、设备不太好的医疗和基本免费读书,这些,都不用怎么花钱。   改革以后的情况,人们已是很熟悉了。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家庭,在住房上花的钱都是最多的。因为凡商品房,没有四五十万元,是拿不下来的。医疗,也是个无底洞。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没有十几万元也是拿不下来的。   既然这么多内容都要“自己花钱”了,那么,相比工资应当大大提高了。因为改革之前,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在1965年及文革时期,在工农业总产值中,都有接近9成的部分不是“工资”。那么,这些钱到哪儿去了呢?就是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了。就是说,国家给广大职工“低工资”是因为住房、医疗和学费等都是基本由国家“包下来”的。国家节省了什么呢?就是省了一道“手续费”,这大概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知道,世间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包括脑体劳动)创造出来的。那么,“社会主义中国”的财富无疑也是如此。但人民并没有得到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称的“劳动力价格”,而是“低工资”,为什么呢?就是国家在将劳动所得“分配”到劳动者手中之前,就已经预先扣下了“建设费用”、“社会管理费用”和应付灾害战争等的“预备金”等。这部分钱,在本质上,也就是劳动者缴纳的“所得税”。而且,这个所得税率,是相当高的,达80-90%,远比外国要高。   就是说,中国的脑体“工人阶级”在改革之前向国家支付了极高的所得税。当然,远比今天中国的“歌星影星主持人”纳的税率要高得多的多。   那么,既然改革了,中国是否也应当向西方国家那样,采用高工资、高税收、高保障等一系列办法?起码,“低工资”政策就不应当再延续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即使低房租、低学费、低医疗费用的时光已经消失了,但是“低工资”仍在延续。曾经见到有人计算说,工资比起过去大大增长了,过去只有几十块钱,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块钱了。好像是比文革前涨了20多倍了。   这里误把“当年价格”当成是“可比价格”,违反了经济统计的常识。   在我的剪报中,传布甚广的《文摘报》在2001年6月28日有一篇文章,叫做《党史展里的“豆腐账”》,为了说明杨妈妈改革后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这样写道:“杨妈妈一家在1966年春节支出仅18.01元,还透支了20元。到2000年,杨家过年支出为870元,比1966年增加了48倍。2000年杨妈妈的家庭收入在4.8万元左右,消费支出约3.5万元,消费比1978年增长了23倍。”看吧,多么惊人呀!一个数是比1966年增长48倍,另一个数是比1978年增长23倍!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学者式的欺骗。文章把“当年价格”当成了“可比价格”。而没有可比价格,就不能做四则运算的。   事实上,我在本文中说的“低工资”制度至今还在延续,依据的是与上面相反的算法。

  如果我也那么糊涂地算,家庭支出涨了几十倍,那当然已经不是“低工资”了。但事实是,如果按照“工资总额”与GDP、或者与“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我国今天实施的,不仅是“低工资”,而且是比“改革”前还要低的超“低工资制度”。

  统计的情况很显然:自80年代中期至今的工资总额比重,可以说,是自1952年以来最低的历史时期。

  这个结论,与目前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大相径庭。但很对不起那些学者们,这是事实,是冰冷的事实。

  近20年来,不仅“工资总额比例”更低,而且由于“社会保障”的内容许多已经消失,以前不用花工资的、或基本不用花工资的“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目前对于“工资收入者”来说,已经是沉重不堪的负担。何况,还有水电煤气交通费等生活必需品至今仍在不断涨价。

  对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40年的薪水不一定够买一套住房。   对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10年的薪水不一定够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费用。   对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一辈子的薪水不一定够实施换肾换肝这样的大手术。

  所以在今天,“工资”对劳动者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过去。此外,关于“工资”这个清白收入对于社会的意义,关于“全社会腐败收入”已经高于“全国工资总额”,关于全国的“工资总额”并不是人民的“收入总额”,关于工资总额过低也促使了贪官污吏的产生等问题,关于“全国工资总额”远远低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远远低于“居民储蓄增加额”的十分怪异的现象,我在其他文章已经说得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而“低工资制度”的根本转变,我认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法律关于“雇主不得拒绝工人集体争议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10 20:21:00

国家统计的数据,只不过是国家可以掌握的数据,比如全民所有制企业。

但是国家不能掌握的数据就不可知了。比如我的名义工资为220元(国家下岗补贴),但隐含工资为1800元(我自己私下的收入),这样的话,统计中的数据就很成问题了。

在1980年以后,大量的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它们的工资数据是不确切的,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等等,能不能完全统计上来,是一个有待加强的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1 12:12:00

其实没必要写这么多,就看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可以断定中国靠工资过活的人收入比重一直在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