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质疑中石化四名高管在香港以私人名义成立投资公司
凯迪社区 作者 韩强
春节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了中石化几名高管以个人名义在香港成立投资公司的消息:
一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中石化的审计事件,已在审计署及中石化内部引起高度重视,大家最关注的是中石化以“假外资”的身份,动用达6.92亿港元在香港收购了“外商独资”的海南600万吨炼化项目发展权。
来自台湾的海南太平洋石油化工董事长林益民认为,这个由原计委批准的是外商独资投资项目,但井欣是内地人煹已取得外国护照,投的是内地资金,他们虽然与中石化在香港交易,但中石化很难名正言顺地接收这个“外商独资”的立项。
林益民说,此后,中石化集团通过其财务资金部主任、副总会计师、中石化股份监事张保鉴、中石化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龙等人,以私人名义在港成立盛骏国际投资,于2003年10月向海南和邦买下了这个炼化项目,中石化一直不肯公开这个项目的价钱。但林益民则称,中石化花了6.92亿港元。之后,中石化将此项目放在海南洋浦。(《中石化集团五位副总决定全退 将震荡上市公司》2005年2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看了这个消息让人吃惊,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怎么可以出现几名高管以私人名义在香港成立投资公司的事情?这样的公司如何运作,谁来监管?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为什么几个人就可以动用6.92亿港元?为什么中石化至今也不对此消息进行澄清?这是对股民负责吗?还有国资委究竟怎样进行监督的?证监会又是如何监督的?种种疑问,对投资者来说,如同迷雾。
广大投资者更担心的是会不会再出现中航油事件。2004年证券市场连续出现恶性事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如何改变被动监管、防患于未然已经成了市场人士的共识,现在报刊披露了中石化以“假外资”的身份,动用6.92亿港元在香港收购了“外商独资”的海南600万吨炼化项目发展权事件,管理层却无动于衷,中石化也保持沉默,这就更让投资者忐忑不安,万一哪天出了事,中石化这个举足轻重的股票对上海指数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