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市场的最初意义是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直到今天我们还习惯称为菜市场钢材市场等,当我们说市场的时候,首先是指交易的场所。
市场这一词,后来引入了引申的意义,此时,它就不再是专属固定交易场所的代名词,而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意义。这个意义都是什么呢?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很好,我们就说它很有市场。此时市场不再是指专属的交易场所了,而是相对于具体的公司的销售业绩。这一销售业绩是这一公司对传统市场(虽然尚不清楚这个固定场所都是哪)的把握程度,它能在总体的市场上分得多大份额,也就是他能抢到多大份额的市场,因为别人是不会轻易的把份额拱手让给你的,你要想得到,只有你自己去争取。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市场的另一层意义,比如有些作者就会说,扩大内需,做大市场。第三层意义虽然与第二层意义相近吧,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三层意义所代表的是市场份额的新增部分,这个意义被通俗地套用,是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有着这样的一个假设,我把市场做大了,那个新增的份额就应该是我的。通常来讲是这样,当你把某一市场做大,别人还来不及反应和应对的时候,还没有人和你竞争,那个市场就是你的。当有其他人参与竞争的时候,那个新增的市场就不一定是你的,经过大家彼此的竞争,新增市场被重新瓜分,被分为不同的份额,你所得到的不可能是全部,你只是众多竞争者之一。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把我新增的市场,也许你就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之前你为开拓市场的努力被他人获利了。
对于市场一词的三个意义,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呢?对于第一层意义很好理解,就是交易场所,提到菜市场谁都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它在哪,没有必要再做深入的解释了。
对于第二层意义所强调的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取。对于第三层意义则提醒人们市场是获得,搞不好很可能自己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尽管这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但有时结果的确如此,市场属于经济学范畴,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而且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谁也不能光凭主观愿望让市场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去运行,在面对市场和经济规律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顺应它,按照它特有的规律办事,掺杂不了任何的主观意志,谁意气用事,谁就会被客观规律所淘汰。
尽管我们常常说市场,这个市场在哪?其实一些人并不清楚,它一直是存在的,它就在那,等着你去争取。
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16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增长0.7%,达到15.23亿吨。若不将中国计算在内,全球钢铁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是2.9%。
总量市场就在那,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谁能得到多少份额看的是你能争取多少,而不是大家商量着分给你多少。
市场代表的不过是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能力所产生的需求,需求旺盛了,其市场就大。一定时期国际的需求是确定的,看是不是你的,要想让它是你的,只能在保证你的产品性价比高,信誉度如何的前提下来抢得一份,此外没有任何的捷径。
市场是相对确定的,是靠争取得来的,通过竞争每个竞争者都获得了自己应得的份额,市场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市场份额的分配,而且这个分配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协商得来的。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
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
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
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一’。 ......
关于质量。我认为这是日本汽车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有人说日本车靠价格低,或是省油才发展起来的,我想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质次价低永远不能持久,但物美价廉的东西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而日本汽车的可靠性是它成功的利器。其实日本产品在以前一直象中国产品一样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通过他们的努力,日本产品现在已经成了品质优秀的代名词,这就是竞争方式的改变。美国著名市场调查公司J D Power2003年对美国汽车市场质量调查:共有5 5万名美国车主参加了这项调查,受访者的汽车使用时间约为3年左右。在受调查的37种汽车品牌中,平均每百辆车中有273个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最少的10个汽车品牌中,有5个日本品牌、4个美国品牌、1个德国品牌。质量最好的3个品牌是:丰田公司的凌志,日产公司的无限和通用公司的别克。 ”(1)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
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汽车行业美国是主宰,世界汽车市场几乎被美国垄断了,日本汽车是没有市场份额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日本车还没有起步,生产的质量不过关,不为人们所接受。
经过了多年的卧薪尝胆的市场竞争,到了六十年代日本生产的汽车产量很快的超过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由此看出日本在近百年中就从一个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发展到强大的汽车帝国。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汽车市场发展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市场来自哪里?它本来就在那,起初是被几个汽车工业的强国瓜分着,后起步的日本汽车工业硬是从欧美的手中抢到了自己的份额,硬挤进了汽车俱乐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新成员。
市场就在那,谁抢到就是谁的,你做到了具有某种先进性,在达到了一定制造水平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你就具备了从他人手中抢得一定份额的实力,自己就能够拥有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韩国汽车“根据发展战略和发展特点的不同,可将韩国汽车工业在金融危机前的这段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73年)为KD零部件组装阶段。1962年,韩国政府在‘第一个经济开发5年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SKD方式推动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与日本NISSAN公司技术合作建立了‘新国汽车公司’。但由于外汇不足,该公司很快就被迫关闭。1963年以后,韩国政府为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及汽车产业的经济规模,将SKD组装方式转化为CKD独立生产方式,并于1964年成立‘新进汽车公司’,与日本TOYOTA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生产CORONA小轿车。此后,现代汽车公司和亚细亚汽车公司先后通过与FORT和FIAT进行合作,开始生产小轿车。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
第二阶段(1974—1982年)为零部件国产化及生产体制重组阶段。为提高韩国汽车工业的国产化水平,韩国政府于1970年制定了“汽车工业基本育成计划”,明确了汽车工业有关部门实现国产化的目标,制定了国产化的具体产品和国产化日程表,并对有助于国产化的必要原材料进口予以免税等优惠待遇。1973年,韩国基本摆脱CKD组装生产方式进入以零部件国产化为核心的汽车工业自主发展阶段。通过较大规模的投资和发展,到1976年,韩国主要汽车品牌国产率达到85%以上,汽车生产能力,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随之扩大。1979年末,受石油危机影响,韩国汽车工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急速恶化,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对此,韩国政府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推动汽车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集中,形成了一批汽车生产骨干企业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专业配套企业。在这个过程,为改变韩国汽车工业的散乱局面,政府还制定了‘长期汽车工业振兴计划’,将整车生产部门和零部件生产部门分开,将零部件生产系列化和专门化,并开始扶持大企业集团,起亚公司和大宇公司就是在这一阶段加入韩国汽车生产企业行列的。亚细亚汽车公司则因未能实现国产化计划被起亚汽车公司兼并。1980年,韩国政府又断然实行‘汽车工业统一措施’,将小轿车划归现代公司独家生产,起亚公司垄断5吨以下的卡车生产,进一步推动了韩国汽车工业生产集中的进程。虽然1981年的‘汽车工业合理化计划’对这一分工格局进行了适当调整,但推动汽车生产不断集中的基本出发点并没有发生变化。至此,韩国汽车工业的基本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83—1997年)生产扩张和出口规模确定阶段。1982年以后,随着经济景气开始回升,各主要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顺利地得到扩大。尤其是1985年以后,韩国开始进入汽车大众化阶段,国内需求保持了连续10年的稳步快速增长,成为拉动韩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1985年,‘现代汽车’年产30万台的PONY、EXCEL工厂竣工,1986年,大宇汽车17万台规模的工厂竣工。随着生产规模扩张,投资增加和生产条件的改善,韩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汽车出口开始稳步增长,到1987年出口突破50万辆。1989和1990两年,因加拿大等国对韩国汽车实行惩罚性关税,韩国汽车出口规模有所下降,但从1991年开始,韩国汽车出口又进入长达8年的稳定快速增长时期,使韩国一举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发展阶段,韩国政府为适应新的生产形势,对韩国汽车生产体制进行了旨在鼓励竞争、提高效率的调整,并于1989年完全解除‘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放开了整车的生产限制,允许主要汽车厂家生产所有类别的汽车,为韩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竞争环境。”(2)
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复制了日本汽车的成功之路。从中我们更能够看清,市场就在那摆着呢,等待你去争取。那些空喊开拓市场儿什么也不做的人,市场是不会自动来到你面前的。
市场就在那,市场的份额要靠你去争取。市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摆在那,它是公共的,不属于每一位竞争者。只有市场份额属于你,你要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只能通过争取得到,任何的侥幸和捡漏都是不现实的空想。
市场份额要靠人们去争取,就意味着,你得到了就相当于其他人失去,市场的总量是不会变化的,可变的只是在不同的竞争者之间的分配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流动和变化遵循着市场的“能量守恒定律”,它只反映市场份额的增减和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商店里卖烟的总量是一定的,每种不同牌子的香烟所分配到的市场份额是不同的,并且是变化的,这就是市场份额在不同的竞争者之间的“分配”变化,而其产品及市场的形式这是不变的。
市场份额的另一种变化,是产品形式的变化,市场份额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并不影响市场总量。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能够拥有一台录像机就属于高档消费品了。通过它,人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录制下来,或者通过租、购买录像带,来有选择地看自己爱看的影片。当时的人手里可供支配的收入并不多,没有多余的钱,录像带大多采取租的方式,八十年代初,录像带租赁业务很盛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很快的发现了另一种保存音像的新形势——VCD,这种产品的性价比高,VCD碟片比录影带要便宜得多,而且更清晰,VCD的出现很快就宣告了录像机的死刑,人们都去选购VCD而不是录像机,录像机很快的退出了市场的舞台,而租赁录像带的业务被租赁VCD碟片所取代了。从市场上看,市场上的消费形式在变化,并不影响市场总量,人们还是需要记录影像的机器,只是把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取像一场战斗,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你抢到了市场份额,就意味着其他人失去市场份额,自己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一直是老样子,被竞争下去,失去市场份额是必然的。
在十八世纪以前,中国陶瓷绝对是主宰,亚洲日本和朝鲜虽然也会制造瓷器,但其产品的缺乏创新,只是跟着中国亦步亦趋的仿制,根本不具备与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实力。所以当时中国在陶瓷上的市场份额视乎是全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虽然也知道了陶瓷的秘密,但是他们宁愿把颜料送到中国加工青花瓷,而不是自己生产瓷器。当时的欧洲还不能生产瓷器,欧洲瓷器市场被中国垄断了。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发明了骨瓷,瓷器的中国垄断局面被打破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小作坊的制瓷业已无法与欧洲人竞争了,中国产品的老化使得中国很快地失去了已经到手的市场份额。
工业革命之后,陶瓷工业还在进步,陶瓷分成了生活用瓷、卫生用瓷、工业用瓷,而中国只在生活用瓷和卫生用瓷上成为给别人打工的角色,因为劳动成本低。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瓷等同于地摊货,可见中国在瓷器制造上市场份额的失去是多么的严重?
相对于不同的范围市场是不同的,所谓市场是在一定区域界定的结果,如我们可以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就是对区域的界定不同产生的。
市场份额靠的是人们去争取,去竞争,去抢回来。但这个抢不是挣抢,不是有一堆苹果,谁抢到就是谁的,而这个抢,实际上的评判交给了消费者。谁的产品性价比高,有很好的的信誉,谁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谁就是竞争的优胜者,此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1)、《博览世界汽车发展史 观日本丰田博物馆》汽车之家(2)、 《发个韩国的汽车发展史吧,看看韩国的“爱国”》我的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