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具是集照明、信息交流、外观美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对汽车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外观有重要影响。车灯不是标准零部件,通常每一款车型的问世或换代改型都需要设计开发新的车灯。
汽车灯具的核心在于光源,汽车光源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光源(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用蜡烛、煤油、乙炔等燃料作为车灯光源的燃料照明灯。存在发光效率低、光强弱、性能不稳定、操作复杂的缺点。
第二代光源(20 世纪上半叶):白炽灯、卤素灯,相比燃料照明灯。在亮度、稳定性、寿命等方面都有质的提高,同时白炽灯的普及带来的规模效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代光源(20 世纪末):氙气灯(HID)。随着对汽车安全性、环保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卤素灯的缺点如亮度不足、能耗高、寿命短等暴露出来。HID 克服了卤素灯寿命短、能耗高、亮度不足的缺点,在诸多车型上得到运用。
第四代光源(21 世纪初):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ED 能耗更低,寿命更长,反应速度更快,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照明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由于成本偏高以及一些技术问题尚待解决,LED 目前主要应用于信号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前照灯。
图表1: LED 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

车灯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上游主要是光源(LED、灯泡)、原材料供应商(底壳、饰件、配光镜、反射镜等)、电子器件(控制模块等);中游主要从事光源模块和电子系统设计(AFS 等)、注塑件的制造;下游为OEM 和汽车后市场。
车灯设计涉及光学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尤其是是前大灯始终引领着车灯光源、电子技术(如弯道辅助照明系统(AFS)等)的发展。车灯的关键零部件在于稳定耐用、能耗低的光源,光源的特点是车灯设计的依据。此外,电子模块也是车灯关键零部件,在车灯价值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中国车灯市场稳步发展,据乘联会和盖世汽车网数据,2015 年汽车大灯销量首次突破4000万个,市场规模突破430 亿元。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国产替代拥有大空间。
目前五大厂商占据全球车灯市场近8 成份额,剩余份额由20 多家公司占据,主要供应商有德国海拉(Hella)、日本小糸(Koito Manufacturing)、法国法雷奥(Valeo)、日本斯坦雷(Stanley Electric)、意大利玛涅蒂马瑞利(Magneti Marelli)、美国伟世通(Visteon)等。
由于车企供货配套体系比较稳定,我国乘用车制造市场以合资品牌为主且对车灯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车灯供应被拥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主导;而商用车市场则以自主品牌为主且对车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本土灯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过去20 年市场结构变化显示,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占有率不断提升。
国内车灯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一超”指上海小系,由于在国内市场起步早、起点高、中方股东为上海华域汽车,主要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丰田等大型整车制造企业配套,市场份额领先于其他企业,显现明显的竞争优势。“多强”指广州斯坦雷、长春海拉、湖北法雷奥等外资企业和常州星宇为代表的规模较大的内资企业。
图表2: 国内外车灯总成供货商情况

汽车灯具行业没有投资门槛,属于竞争较为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由于整车制造企业(尤其是乘用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资质要求较高,因此车灯行业竞争主要存在于行业最前端的企业之间,我们认为国内灯企龙头有望率先打破现有竞争格局,实现自主品牌渗透率提升。